本报见习记者 张守坤
本报记者 赵 丽
11月5日,《法治晚报》刊发的《“网课爆破”污秽不堪涉嫌违规犯罪 记者卧底“网课入侵”群举办调查》一文引起热议,当日登上微博热搜榜首位,不少媒体对此进行跟进报导。
大多数网友觉得,“网课爆破”严重搅乱教学秩序,辱骂师生、播放不雅视频等行为涉嫌违规犯罪,应当惩处;也有少部份网友提出,网课遭入侵,将捣乱者逐出去就是了,没必要小题大做。
从《法治晚报》记者调查的情况来看,“网课爆破”与传统意义上的网路安全风波不同,导致网课被入侵的诱因常常不是在线课堂系统安全问题,而是网课参与者泄漏网课大会号和密码。
有参与“网课爆破”的人堪称,自己并不收费,只是“图乐子”。山东省滨州市初三年级中学生父母李明告诉记者,他的儿子也差点成为“网课入侵者”:“现在许多未成年人都喜欢玩梗,有时候并不知道会有哪些后果,只是认为好玩。前不久,孩子和班里几个朋友商量着在上网课时做些发弹幕、图片之类的恶作剧,结果被我发觉了,我跟他说了其中利害关系,也把这件事反映给了老师,老师还专门开了班会,让中学生认识到‘网课爆破’的害处。”
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律师孙超觉得,“网课爆破”绝非简单的恶作剧,一些指责、暴力视频、黄色信息等不良信息的传播会对老师和中学生的心理形成巨大冲击,有些老师会由于没有及时制止“爆破”而内疚自责,还有些中学生可能会模仿这种行为,进一步搅乱课堂纪律,甚至可能发展到戏弄别人、助长校园暴力等。
“网课入侵及其衍生行为可能违背治安管理处罚法,情节严重的涉嫌寻衅滋事罪。”孙超说。
为了整顿“网课爆破”乱象,国家相关部门、学校和一些互联网企业早已行动上去。
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关于着力强化网络暴力整治的通知》,要求网站平台依照自身特性,建立健全紧急防护功能,提供一键关掉陌生人私信、评论、转发和@消息等设置;对首发、多发、煽动发布网暴信息的帐号,依法依规采取关掉帐号等举措,情节非常严重的,全网严禁注册新帐号;严处借网暴恶意营销炒作等行为。
多家互联网企业也针对多款主流音视频会议软件开发相应功能,帮助保障在线课堂的安全。11月6日,记者测试了多款常见的大会软件,发现目前针对网课入侵者的防治和阻止性举措比较健全。
比如会前,主持人可以设置大会密码、开启等候室,防止其他人误入课堂,并可按需关掉“允许成员在主持人进会前加入大会”,还可通过特邀大会方法仅让大会预订者约请的好友或群成员加入该大会,会议链接转发无效。会中,老师可以管理中学生共享屏幕/批注权限以及发言、聊天权限,并可开启“锁定大会”,此时其他人不能再加入大会。若发觉有误入大会的人,可将其“移出大会”,并可设置“不容许用户再度加入大会”,还可按需选择设置参会成员更改爱称、发红包、上传文档、分享应用的权限。会后,如发觉有其他人误入大会,干扰课堂秩序,可通过举报功能反馈。
据天津市河东区某中学教师赵峰介绍,其所在中学要求每一位老师都要学习“防破”指南,加强练习,熟悉各类操作;学生步入网路课堂的名称必须改为班级加真实姓名,否则移出会议室。
“年纪大的老师,刚开始可能不会操作,但学习和练习过几次后,也都把握了。”赵峰说,近日她在上网课时也碰到陌生人步入的情况,她立刻将其移出,继续上网课,学生甚至都不知道发生了这件事情。
据记者了解,目前不少老师早已把握了相应的“防破”经验,通过软件功能规避可能的风险;记者在调查时加入的“网课入侵群”已经解散,在社交平台搜索相关群组也未能显示。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周详觉得,基于“网课爆破”带来的负面影响,学校、教师和父母要积极引导中学生,谨慎看待网路侵犯以及借助网路从事不良行为,让她们自觉成为良好网路环境的维护者;家长对女儿的行为要进行监管,及时与儿子沟通,提高其对抗网路不法侵犯的认识和能力。
“教师应当按照网课的技术条件和具体情况拟定线上上课的纪律,和中学生指出不能随便分享会议室链接等要求。学校也要为上网课的班主任做好技术保障,可以筹建专职技术人员,随时解答班主任的技术困扰,帮助班主任借助网课教学平台的功能避免闯入者步入课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
孙超建议,应该进一步压实网路平台主体责任,建立完善网暴预警机制,加大对“网课爆破”案件的取缔严打力度,及时将查获结果向社会公开,形成有力威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