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东尼 赞博《思维导图》 )思考
“
(1)快速浏览、 翻阅全书或每篇文章,对其内容的组织得出一个初步的印象。
(2)编制一个 时间方案,用以研究并确定在这段时间里必须涉及的材料内容和数目。
(3)给这个领域 已经晓得的内容画一幅思维导图,以完善联想性思维“抓钩”。
(4)用一个 小型思维导图确立这个学习阶段希望达到的 目的和目标,并完成一幅不同的思维导图,用来回答在次学习阶段必须回答的所有问题。
(5)再 总览以下全书或这篇文章,看看目录、主要的标题、结果、结论、小结、主要的示意图或则图片,和其他一些映入你眼睑的重要内容。这个过程会给你为全书或这篇文章画的新思维导图一个中央图和主要分支(或者基本分类概念)。
(6)现在, 转到预习阶段,看一看有没有材料还未包括在概览中,特别是每段、每节和每章开头和结尾,因为那些地方常常集中了最为重要的信息,然后把它们加入到思维导图中去。
(7)下一步是 内查。这时,你可以解决大部分的学习困局,但仍会跳过一些主要的问题区域。对全书或文章的其他部份熟悉之后,你都会发觉早已很容易理解各段落的意思,并快速地完成思维导图。
(8)最后是 复习阶段,你可以回到一些先前跳过去的、比较困难的部份,回头瞧瞧全书或文章,以便回答剩下的问题,或者填完没有填的空。这时你可以完成思维导图的笔记。 ”
个人思索
思维导图可以拿来进行知识块的总结和归纳,相信你们也不是第一次据说了,再次学习有新的心得感受,首先在建立的时侯,过去我喜欢把尽可能详尽的内容记录进去,感觉这样子就可以在下一次备考的时侯更全面充实,这次提出了“关键词”,用短句或则成语取代句子,一来其实是对知识的提炼,在想的时侯会构成联想的回路,二来也会让你的思维导图愈发简练。
另外一个新颖的地方是它设计思路的步骤,有点像原先学写习作的时侯的“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预览全文,对学习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分配,并勾画已知知识链的思维导图,然后有一个很重要的步骤,也是我之前没有注意到的,很有趣,就是勾画一个“学习目标导图”,里面要有通过此次学习,我想要学到哪些,我要把握哪些技能呢,我要能回答哪些问题,比较简单是“What”(是哪些)“Why”(为什么)“How”(怎么样),是不是觉得和写习作越来越像了,所谓学习的“套路”,就是把以前的方式套用在新的领域上,在不断套用的过程update你的套路,谁的套路越高效,谁就越厉害。
然后是“分”,定了目标以后,细分去看各个部份,注意不同部份的结构,比如说“前言”,“结论”blahblah,之所以人家叫“前言”是有人家的良苦用心的,是的呀,为什么不叫“后言”,为什么不叫“中言”?在这个过程中,完善你的主干图以及细分不同模块的图,特别注意不同部份的开头结尾。
最后是“总”,对整体进行概览和补充,然后最重要的是不定时的备考,回答我们在刚开始时侯定下的问题或则目标。
总结一下,总分总,先预览,定目标,画主干,补树干,勤回顾,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