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育人为宗旨,引导学生做人,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努力,学做人,做德行,这是贯彻思想教育宗旨的基础。和高校的政治教育。 “微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
1.与时俱进,适应学习环境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虚拟世界成为新时代的产物,自然而然成为大学生的新宠。传统的载体不再具有可持续性,它有效地吸引了大学生的关注和参与。在“微时代”产生的虚拟世界中,大学生匿名参与其中,真实大胆地表达个人的想法和想法。思想交流、政治观点的个人反映、价值观的讨论,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表达。在开放的虚拟空间中,大学生可以就一些仍有争议的理论发表个人观点和观点,自由分享个人见解。微电影也成为大学生表达社会思维的新方式。微公益将思想政治核心与社会实际相结合,提供最佳的社会实践载体。 “微时代”成功地结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和隐性载体。
2.领域广泛,知识丰富
微博、微信网等信息依托多方面的科技形成了庞大的网络体系。在网络系统中,信息容量以爆炸式的方式不断扩大,信息内容无所不包。微时代信息传播覆盖面大、内容丰富、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可以为大学生提供生动、全面、多角度的深度知识交流和思想碰撞。由于微博、微信信息的充分补充,思想理论中抽象的、难以理解的部分变得丰富而充实。在以微人参与为特点的微时代,大学生可以在多媒体终端上随时利用自己的多学科知识群,实现多领域知识的广泛交流和广泛的知识。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实现知识交流和信息共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除思想政治困惑。领域不断拓展,知识覆盖面广,正在积极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3.师生互动平等、无缝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上,一直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并不能真正落实,但随着“微时代”的到来,事情变得简单了。师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已经消失。通信的单向性已经自动变成了双向、多向的交互。传统面对面交流中占主导地位的、客观的权力感和优越感已经被虚拟环境割断,再也找不到立足之地。平等、无缝的交流与讨论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时代潮流。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师生平等互动。通过平等、良性的互动,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在教师的指导下,大学生可以及时纠正自己的认知错误,表达情感诉求,增强个人意志。 “微时代”的平台,填补了师生之间的沟通鸿沟,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严重缺陷,营造了平等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氛围。
4.共同参与实现价值
“微时代”背景下,微公益逐渐在大学生中流行起来。充分发挥大学生作为微观人的社会责任,以微观人的小努力推动社会大行动,以小代价践行时代。最强的声音。在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公益、志愿活动也在不断开展,但“微时代”的微公益克服了传统的短板。比如在组织力量上,微公益只需要在微博和微信上发布即可。非营利活动的原因、网址链接和银行帐号。事件本身可以由微部长自发连锁传播,在短时间内以几何级数的速度迅速通知有爱心的人。整个过程简单有效。通过微公益,大学生不仅捐出爱心,还实现了价值。高校师生携手策划微公益活动,在爱心实践中提升道德修养。
5.新载体,新内容
“微时代”创新了诸多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如平板载体的手机媒体、平板电脑、立体载体的微公益微课、微电影、微- 混合运营商论坛。它们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大多停留在课本上的局限,也从另一面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已经发展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阶段,如制作微电影,要求大学生理解实际问题,把握录像艺术的表现和思想政治意义。细化。 “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甚至可以超越实践层面。比如,微公益的组织者,不仅是在帮助别人,在某些方面,它还加快了大学生的成长速度,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可见,“微时代”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许多新的载体和平台。
二、“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微时代”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挑战。
1.“微时代”信息的开放性给思想政治教学的针对性带来挑战
微博和微信缺乏来自社会层面的有效行为监管。在一个完全免费的平台上,缺乏主流意识形态过滤微时代的到来论文,导致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出现大量虚假等不良信息。面对信息量巨大、无法还原事件原貌,主流媒体很容易接受和认可“微时代”追求个性表达的大学生,并迅速在网上传播链条和离线。 信息传播的“无障碍”增加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困惑。面对这些虚假信息,教师很难提供权威的指导和纠正,也无法阐明好坏难辨的信息背后的真实意图。如何帮助大学生选择有用信息提高思想认识,如何有效利用网络信息塑造大学生个性特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微时代”信息传播速度之快,给教师应对滞后带来挑战
“微时代”信息来源广泛,传播速度惊人。随着科技的发展,全球信息传播的速度已经超过了人类的反应速度,尤其是突发事件在微博、微信上的发生和传播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传统媒体的传播速度。网络信息反馈的思想内涵在价值观等人为因素传达的方面已经超越了传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节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反应时空的差异,给学生明确思想政治认知提供了时间差距。总之,如何在第一时间解决信息传播速度快与师资滞后的矛盾,提高教师对时代快节奏的反应,是思想政治教学的关键。高校的政治理论课程。
3.“微时代”网络信息的复杂性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局限性
“微时代”的知识爆炸在互联网上得到充分展示,各种新文化、新思潮、新观点层出不穷。其中,有很多新概念被天上掉下来,迷惑大学生的头脑,冲击大学生的年轻激情。而过于专业的用语习惯性地阻塞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路。因此,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专业素质是当务之急。如何解决“微时代”知识爆炸对大学生的影响,如何有效缓解两者之间的矛盾,是必须解决的挑战。
4.“微时代”价值观多元化与思想政治主流冲突带来挑战
开放的网络土壤中存在着微电影、微论坛等多种形式的“微时代”微时代的到来论文,它们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必然会产生多重价值的化学反应。例如,微电影体现艺术价值。 、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以及大学生所需要的主流价值的核心价值,两者可以在很多方面共通。如何把握其中的程度尤为关键。如过度商业复制微电影、过度渲染暴力色情、过度投放广告等。突发事件的过度发酵和微论坛信息不透明被认为是“小事一桩”,引发舆论愤慨和网民信息的蝴蝶效应。上述情况与现在所倡导的以文明、和谐、诚信为特征的核心价值观不符。因此,要充分发挥“微时代”思想教育教学中微电影、微论坛的优势,克服它们的不足,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应对各种不利于大学生才能的价值观的影响。和挑战。
5.“微时代”网络道德弱化给道德规范建设带来挑战
在微博和微信的虚拟世界中,人们的行为受到较少约束,对自己言行的控制能力减弱。网络社会不仅充满了人性,也孕育了人性中的自卑。没有有效规范和舆论的监督,导致了自我欲望的盲目扩张。很多大学生不知道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他们不知道如何无私奉献和公开和私人;不文明、不健康的行为充斥网络,不科学、不道德的言论随意发表。缺乏理性思维的人随波逐流、随波逐流的现象屡见不鲜,片面听信、盲目冲动等网络失范行为时有发生。真正意义上的道德修养,在于解决社会道德要求与个人道德选择与实践的差异。可见,“微时代”网络道德的弱化给道德规范建设带来了巨大挑战。
三、“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创新
把握“微时代”特点,积极利用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公益等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创新。要搭建基于微博和微信的师生交流平台,强化微电影在理解抽象理论和升华理论双重功能方面的作用,让微公益成为实践思想和实践的有形补充。政治理论教育与教学。充分发挥微课、微论坛的作用。
1.建立高校网络信息动态快速干预机制
高校网络舆论是指大学生通过互联网传播社会现象,表达自己的意志和情感,聚集互动,引起广泛社会反响的行为。高校网络舆情客观地表达了当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动态。高校网络舆论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社会热点信息,也可能是校园突发事件。由于“微时代”网络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大、反响强烈、破坏性极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网络信息动态监测,建立舆情快速干预机制,遏制舆论发酵,平息大学生不良情绪。首先,高校要建立舆情分析机制,设立相应机构并安排相关人员值守,迅速查明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区分不同信息和舆情的预警级别。优先事项,并启动相关级别的干预计划。 “微时代”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决定了信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其次,建立舆情处理机制,澄清事件事实,还原信息来源,破除谣言的真相,以务实的态度对大学生负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紧跟我国思想政治总路线,把握正确方向,筛选过滤信息。对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的信息,要及时予以肯定和宣传。澄清和纠正。可见,建立高校网络信息动态快速干预机制,可以有效消除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的正能量。
2.完善思想政治工作者“微素质”职业培训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要跟上“微时代”的步伐,要解决时代特征和信息专业化程度,提高教师对驾驶信息的处理能力。教师要建立微博群和微信群,全面系统地获取思想动态的最新信息,客观、平等地回答大学生的每一条信息,坚持“有效处理问题的原则”,处理思想动态的疑虑和鉴定。有针对性的信息。真假问题。同时,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发挥理论课教师的优势,有针对性地讨论热点问题,及时疏通学生的棘手思想瓶颈。 教育主管部门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走出校园、观察社会情况、实地考察论证等创造条件,补充实践经验不足。开展“微课”教学尝试,改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上好“微课”,要求教师在拍摄、录制过程中会使用各种设备,熟练使用相关软件。拍摄构图、灯光选择、后期美化都是教师的“微素质”,必须顺应“微时代”的潮流。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微课”提升了理论课程的精彩程度,全方位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 “微课”的出现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益补充。它带来了新的教学模式和创新的理论学习方法。只有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微观素质”,才能更好地为大学生服务。相反,高校教师的“微观素质”无法得到有效提升,网络信息处理能力的弱化势必影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正常开展。
3.加强正面引导,强化教学实践“小型化”常态化机制
思政课实践教学以课程内容为基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直接体验为内容,以提高思想品德修养为目标大学生的理论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教学方法。强化微博、微信主流信息作用,树立正确舆论导向。紧跟“微时代”特点,在微博、微信中安排实战任务。比如,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要求学生上网搜索相关信息,整理比较案例,参与评论评价,追求正能量。的微妙。建立校园数字微信,开通微信论坛、微信邮箱和微信采访,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宣传主流价值观。通过开通大学生解惑系列微博,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困难,凝聚大学生校园情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高校师生共同学习“微时代”相关知识,开发更多的微产品,如支持大学生创办电子杂志、微报、微电台,利用时代的新技术和工具,引导学生关注高校思想政治发展动态,齐心协力 管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促进师生交流碰撞。通过播出和制作“微电影”,赋予爱国主义教育新的形式和新的内容,形成了以人为本、传统道德美誉的“微传播”,成为治国理政的典范。依法治国。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协调可以在“微公益”的实践中实现。大学生的“三观”可以在“微时代”的不断创新中形成和确立。可见,积极引导,建立教学实践“小型化”的常态化机制,有助于大学生以自己愿意接受的形式参与。
4.顺应时代潮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微时代”的特点决定了教育载体的拓展。以微博、微信、微信、微信公益等为基础的新媒体方式,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被大学生接受。高校要顺应时代潮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在工作方式上,如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互联互通功能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理论学习资料和网站等;比如理论学习,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平面平台,利用播客等视频,以实时经典作品、名言、中央最新政策专题页的形式,利用人脉进行讨论集体;比如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利用微博、微信互动平台发起思想微论坛,由思想政治工作者带头讨论。 ,让大学生畅谈自己的思想和人生思考。在工作方式上,可以结合“微时代”的各种媒体工具,确保思想教育内容形式从二维向立体化、从单个个体向社会群体转变。在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下,保证了信息内容的思想性,增加了受众的关注度,保证了教学的及时性,注重教育的公平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
5.创造有利条件,整合多载体混合教学机制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显性和隐性载体已经难以引起大学生的持续关注,思维方式的转变和转变在所难免整合传统载体和“微时代”新载体各自优势,开发新功能,找到两者的交汇点,有效提升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接受度.
在课堂上,以传统课本载体为主体,辅以多媒体课件、视频和网络信息可视化载体,让学生接受主流价值观的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大学生主体在特定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利用“微时代”新载体强化程序化内容在大学生潜意识中的烙印。课后,微时代新媒体的新载体主要是发挥教师解惑的作用,在微博、微信上进行交流,与大学生就上述内容和更广泛的领域进行交流,所以以理清学生头脑中的迷茫,达到思想政治领域的共鸣。思想政治教育者领导的意义转化为大学生主体的主动性和意愿,在领导者的可控范围和主体可接受的范围内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学习。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后实践中,充分发挥“微时代”实践载体的功能,如“微课”制作、微电影拍摄、微公益运营等。 ,让学生参与其中。在实践中,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回馈社会,亲身体验社会。将大学生的行为提升到当代青年应有的高水平。可见,整合多载体混合教学机制,形成课前课后载体合力,不断提升校园课堂、虚拟微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力,意义重大。和现实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