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春节临近,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每年除夕,成人世界最忙的事情是什么?恐怕不是包饺子、吃年夜饭、看春晚,而是微信说年夜饭、发红包抢红包。不出意外,这几天大家都会被大范围轰炸,当然也有可能被轰炸。其他的,一个人可以在手机上收发拜年微信和短信,从几十个到几百个不等!
让人想起过去的元旦,你必须到门口才能完成新年的问候。不说麻烦,当然效率会大打折扣。一般要到大年初一才能开始。新年的问候。那么现在,一部手机最早可以在大年三十甚至二十九号开始跨年,拜年的人数可以大大增加。动不动就有几十人,几百人。从短信时代到微信时代,流水一般的、铁骨铮铮的群发祝福短信,几乎成为了大众传播时代中国人的新习惯。
拜年效率提升,拜年次数也明显增加,问题接踵而至。根据社会学的一般原理,任何人的核心朋友数量都是有限的。过去,人们上门拜年,谁去拜年,都得精挑细选。因为时间有限,只能祭奠最重要的亲友。现在拜年手机已经深刻改变了人们拜年的选择范围。许多亲密的朋友也进入了拜年的人群。我们经常会面对一些看似陌生人的新年讯息。这是谁?我们应该回去吗?
可见,手机正在将新年祝福带入“泛社交”时代。所谓“拜年”,正在成为社会关系中的一种“问候”形式,特别是对于一些商务合作或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短信和微信拜年的目的是保持业务合作和工作关系。至于人文意义上的情感交流,则没有那么强烈,甚至几乎没有。
因此,每年春节临近,我们都会看到一个奇特的现象。上百亿条微信短信漫天飞舞,但真正铭记在心、流进感情的新年祝福却寥寥无几。我知道群里发的祝福短信里满是吉祥话,可我却一点温暖都没有;收到不真诚的群组内容时,我明显拒绝甚至厌恶;我为什么要认真地关注每个人?毛呢?
其实也有人认为:这只是一般社会关系的一种表达,所以不需要每句话都造句。您的手机具有群发功能。只需在群中粘贴一般问候语并使用群发功能。 , 手指轻点一下,十几个人、几十个人、几百个人都收到了。真的很高效!
广播效率很高。然而,你们却通过群发的方式传达了你们对彼此的不经意、冷漠、冷漠的态度!对方收到这种群发的贺年信,难道他们不知道吗?你过去发的消息,连个标题都没有,让人觉得只是套路、程序,甚至觉得你还不如不发。即使您已将它发送到该组,您也不一定记得它是发送给谁的。在对方回应之前,您不会知道它已发送给此人。
因此,随着农历新年的临近,在此提醒大家,不要给亲朋好友发微信,也不要发给你认定为拜年的重要朋友,这样会让人觉得说你不够真诚,不够尊重,不够自尊,更不重视别人。对于每一个你觉得比较亲近的朋友,最好是每个人单独发送,每条微信短信都要直接写上对方合适的名字,这样即使只有短短的“XX新年快乐! " ”,对方也会很放心,因为他(她)知道你写这篇文章是专门为他(她)写的!
当然,每个人都有一些不那么重要的“朋友”,他们会在一侧遇到。如果你觉得还想跟他们说新年的话,可以给他们发群消息。基本上可以定义为不重要的朋友。如果你群发给这些“朋友”拜年,我想你只是想证明这些人不是你的重要朋友。你可以认真对待。而已。我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想。反正每次收到这种没有特别标题、语言通俗的拜年,基本都被当成不重要的朋友。也许我不会回礼,因为我要的是春节人文情怀、朋友情怀、沟通价值的祝福,而不是网络泛滥的海量陈词滥调。更何况你是群发的,我得专门发个帖子给你回。这也是一种不平等的“交流”!
如果我们是真正的朋友,我们可以互相发一条带有标题而不是群消息的特殊新年微信,好吗?虽然这样做比较麻烦,虽然会耽误你抢红包的时间,但是春节期间,和亲朋好友交流的时候,你是不是很期待带有标题的温暖微信短信呢?亲朋好友特意送来的? ?
附:发群福的人为什么会有“同理心”的缺陷
眼睁睁的看着又一团祝福在他面前轰炸,无奈的笑着,这人怎么撑不了一两年?向上滚动,将元旦、中秋、五一、去年春节的内容复制粘贴。 - 我什至怀疑,他知道我是谁吗?
我相信他的意图是好的,所以在这里我们不需要过多地批评对方的“虚伪”和“形式化”。但无论如何,我都不敢招这样的人,也不会推荐给别人。为什么?因为他至少在一些关键品质上不够好。
1、移情不足
移情能力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集体祝福的人在这方面做得不太好。
1.1 缺乏“自我”:对方是什么样的人?
接受集体祝福的人,角色可能是长辈、同学、同事;关系上,可能是密友,也可能是熟人,也可能是点头熟人。祝福这些人的语气能一样吗?相同的文字内容难免会带来奇怪的感觉,比如:
即使没有这样的偏差,如果你找到一个笼统而模糊的问候语,也会让人感觉像是在抓挠。沟通效果如何?人家不是白痴,一看就知道自己是群发,诚意有限,就算要回说“玩得开心”也感觉很亏——干嘛一键轰炸,我必须手动回复?
1.2 缺“地”:对方是什么情况?
场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观众的期望。集体祝福最终落到了单人聊天的场景中。对方的期望可能是:xx回了我的消息,有重要通知。你真好,强行一波存在,向众人朗诵诗歌:鞭炮声祝你好运……
这样的案例太多了,我们自然会在节日期间自动降低对新闻的期望,但我们仍然无法忍受一些人的疯狂。他们算好时机,提前轰炸:我怕大年初一早上的鞭炮太吵,你听不到我的祝福……
这里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场景的强制错配:在一对一的场景中,一对多的体验是强制的。而体验与期待的落差,难免会带来失望和厌恶。
你可能会说,公众号推送也提供了一对一场景下的一对多广播!拜托,这是用户在订阅之前所期望的,你呢?我加你为好友的时候,是不是想把注意力放在你身上,听你的广播祝福?
1.3 缺乏同理心 = 难以影响他人
如果是封闭式工作(例如编程、实验研究),缺乏同理心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是开放式的作品,直接面对客户/用户,那只能是瞎了眼。
例如,在管理中,有必要了解内部文档和单点沟通之间的区别。许多 HRBP 在喜欢单点沟通的同时,仍然会复制公司条款和僵化的沟通方式。
比如滴推,你要知道,科技园和大学城的摊位标语肯定不一样,有可能发给女孩子的传单也和男孩子有很大的不同。
p>
另一个例子是产品年终数据盘点。如果你发布与个人用户无关的数据,推送是不合适的。
发群祝福的人缺乏“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在与人交流、影响他人工作方面很可能表现平庸,满意度低。我怎么敢招募他们?
2、自我需求很不稳定
其实,这些群发祝福的伙伴,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他们要求自己过年过节,要向亲友表达自己,保持感情,不能冷漠。他们甚至尝试了一次性加持,想要做得更好,却坚持不下来。
为什么?
2.1鞠躬自我安慰
在单独编辑祝福的过程中,我们感到很累,很麻烦,很费力。只要没有稳定的自我要求,心态马上就会变成自我麻痹和自我安慰:
没那么糟吧?其他人也这样做!没那么重要,差不多完成了……
这就是自我需求的不稳定性,很容易向自我安慰低头。然后后悔-自我-舒适-后悔-自我-舒适,以此类推。
2.2 不稳定的比稳定的差
职场中,自我需求的不稳定性比稳定性更糟糕,更让管理者担心。
他很可能会一时兴起来找你,兴致勃勃地立项,有团队,意气风发,但遇到障碍和困难时,他会变得沮丧,降低自我要求,找借口,马虎交付。并且损失了大量的团队资源、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
一个自尊心一直很差的人,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估计他的产量,是砍掉还是找人代替,这样才不会措手不及。
当然,无论哪种对球队不利,我们都需要扪心自问,在中上层保持稳定的队友。
3、策略选择不够聪明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人的精力有限,怎么可能凡事追求极致?有些东西即使追求完美,价格也很低。
没错。但我想说的是,性价比可能是一个缺乏聪明和灵性的掩护。以通过群发短信维系关系为己任,我们可以用低成本获得更好的效果。
3.1 次非高峰投放
春节、中秋节等不要挤,凑热闹闹闹。
可以在妇女节前一天祝女性朋友“女孩节”快乐,6月1日给有孩子的同事送祝福,教师节给职场老人、兄弟姐妹发感恩短信...
这不仅分散了日常维护关系的压力,还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分配和印象分。谁知道效果。
3.2 借用工具和技术
如果你想群发短信,excelsms可以帮你做到。同时可以在短信中设置变量,根据不同的对象填写不同的内容(如姓名)。
(不知道怎么获取excel版的通讯录?你听说过QQ同步助手吗?)
如果要发微信,可以复制一个通用的,用PC版微信选择-粘贴-补充对方昵称。会被你的专属祝福感动)。
如果我的联系人太多怎么办?也可以把聚餐的钱拿出来,打包一个QQ二维码红包(微信暂时不可用,会失效),发到朋友圈,说“好久没联系了”时间,谢谢不拦,扫码领红包,顺便找找。我在聊”,是不是也很好听?
3.3 追求更好≠很多麻烦
调优策略很多,成本不一定高。为什么很多人还用最粗暴的集体加持?也许是不够贴心,也许是不够聪明。
在聪明人眼里,追求更好不等于花很多时间。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比如你开发一个APP功能,年轻一代就来告诉你,这个优化是做不到的,再做一次,性价比不会高。但是当你想出一个指日可待的应对策略时,你发现障碍很容易解决,开发同学说半天就可以搞定。两者之间的差距可能是经验或灵性。
如果有人一遍又一遍地使用糟糕的策略而不进行调整,或者无法调整,我怎么有信心招募他与他合作?
4、写在最后
同理心差、自我要求不稳、策略选择差是我从不招群发祝福的人的三个原因。不是这种人一定是这样,但在我看来,很有可能是这样的。
我们不刻意把大纲放在线上,而是相信生活和工作是有内在联系的。如果一个人在社交上的行为和策略如此粗暴,怎么能指望他在工作中表现出色?
企业需要找大公司合作资源和联系方式,点击下方原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