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几年前刚步入图书行业的那会儿,自己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失败作者,身边忽然多了一些同样是新人的编辑,下班没事时就一起聚会饮酒,当时你们的看法都很像:都相信自己才能慧眼识珠,发现新人作者,然后把新作者一手带到畅销,从此吃香的喝辣的走上人生颠峰。现在,这些编辑大多辞了职,也再也不会说出捧新人作者这样的话。大家也都晓得了,小说作者早已断代了,已成名的作者正在过气;而新近几年,根本没有可以一夜爆红的作者。
对于现今的出版业来说,捧新人是逞能,根本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有实力的作者自然会从网站等平台上生长上去,轮不到你去发觉;而作者在网上受欢迎的程度,就是他未来可期的销量。
那么现在,一名新人小说作者会如何发布自己的第一部作品呢?多半是网路。愿意写长篇小说的会选择起点、晋江等网文大站;文艺一点的会选择豆瓣,one·一个;脑洞大、喜欢写长篇的选微博、知乎或一些手机阅读app。剩下坚持写刊物稿的作者,除了早年成名的,大多在纸媒倒闭的大潮中朝不保夕、瑟瑟发抖。而这些有文学理想写纯文学的青年人们若是全职写作,大多拿着某省作协微薄的保底薪资,靠着硕果仅存的几本纯文学刊物苦撑下去。
纸媒的谢幕和刊物的衰落,似乎是一件好事。曾经的刊物读者把成箱的旧刊摆在书橱里敝帚自珍,而更年青的一代读者已经习惯了网文阅读的模式。在这儿,直接按照读者人气排出千人瞩目的网文高手,优胜劣汰。编辑不再须要找寻、筛选作者,由读者人气转化成的月票、排名、移动阅读流量,直接转化为作者和网站的利润。
然而,就像纸媒谢幕之后,再少有关于热点社会新闻的深度报导一样。小说类刊物萧条以后,那些由长篇而及短篇,作者字字寻思、编辑认真更改过的文字不见了;那种新发觉了一个文采故事俱佳的作者,全编辑部争相传阅,齐立誓要捧红这个小子的故事不见了。
杂志等丧失了话语权,新人作者的养成开始野蛮生长,网络写作的低门槛造成全民写作的鱼龙混杂,IP改编成为影视剧主流后影视公司对于作者、作品人气流量的依赖式的青睐……种种现象造成的结果是,一个新人作者,如果选择网路写作,就须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做更多的妥协才会被读者、被市场认可;而图书公司也背靠著名作者、IP改编的大树好乘凉,再没有经费和实力捧红一个初出茅庐、但是才华横溢的写作者。
好的故事、好的文采换了一种媒介,依然受人青睐。
但是对于作者来说,成长的路更漫长更崎岖了一些;对于影视、图书公司来说,抛开了现有可查的数据流量之外,再无沧海遗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