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泡沫乐园 · 免费提供游戏辅助,破解软件,活动资讯,喜欢记得收藏哦!
综合软件_线报活动_游戏辅助_最新电影_最优质的的辅助分享平台

解读论文写作与发表策略助您成功发表关注写作攻略

网络 2023-02-06 10:04

解读论文写作与发表策略

助您成功发表

关注

论文写作攻略

1、端正心态

写论文,不排除矫饰目的,比如不少写论文是为了评职称、得学位、结课题、赚稿酬、赢取单位的科研奖励,既为名,又为利。抱有这种目的无可厚非,人都是社会人,每办一事的动机常常兼具多方面的考虑,此乃人之常情。但是从科学研究自身的发展规律看,研究者的研究动机越单纯,越接近于格物致知、追求真理的目的,取得的成果的价值就更大,相应的荣誉和利益作为社会对创造性劳动的奖励自然会找上门来,而不是研究者在从事创造性活动之前能够打好算盘的。反之,如果科学研究的动机太复杂,往往欲速而不达,落下叹惜的下场。

为了写好论文,建议不要平常优游度日,到了评职称的时侯才临时抱佛脚,急切命笔,求山神拜农地,苦苦献媚。而应当尽早数年着手,使自己才能从容地以一种单纯的求知心态来确定研究方向,运思自己的论文。

值得倡导的写论文的出发点主要有四个:

一是解决问题。目的是解决实际工作中遇见的困难,找出方案,付诸应用。如对复合图书馆印刷型馆藏和电子馆藏比列确定的研究,对新兴的数字参考服务的研究,对数据库跨库检索的研究,对图书馆管理和各项业务中的问题的发觉与解决等。

二是规划方向。有些问题属于理智的主观构想,并没有客观的绝对权威的答案,但却还能对学科以及事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比如制订什么样的图书馆法?图书馆学教育如何变革?图书馆如何为弱势群体服务,成为平息“信息鸿沟”的一支重要力量?图书馆如何进行制度创新?某个或某类图书馆怎样进行科学的战略规划?图书馆各项业务应当拟定什么样的发展新政?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和核心竞争力是哪些?等等。

三是还原真相。就是探求事物真实、客观的面目,工作中时常会碰到一些导致自己强烈好奇心、特别感兴趣的存有疑惑的数据、事件、人物等,令人形成对它们进行全方位了解和探究的冲动,如“图书馆”一词最早究竟是由谁引入中国的?20世纪的“新图书馆运动”到底起于何时、终于何时?对这种同行们也感兴趣的问题的答案的寻找,也是一种有意义的研究。

四是理论具象。就是对图书馆本质属性的追问和探求。在常年的图书馆工作中,我们不禁要思索哪些是图书馆?图书馆形成的症结?图书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图书馆的发展应遵守什么规律?等等,对图书馆建设的这种终极问题的思索,对图书馆的属性和规律进行精确提炼和描述,就是图书馆学理论。图书馆学理论是图书馆学实践经验的升华和结晶,由于经过了多层具象,和实践表面上会有距离,但内在一定要有筋脉相通,否则就没有生命力。

倘若才能基于上述四种出发点来搞研究、写论文,出成果、评职称都是自然而然的事,可谓水到渠成,发文难、落评悲的不良体验通常就不会发生在您的脸上。经历过考试的人都晓得,第一次过关十分重要,如果第一次过不了,心理都会大受影响,会连锁影响到上次考试的发挥,从而造成“习惯性流产”,以后也很难过关。同理,如果一个人从事研究的动机不纯,创造不出高质量的成果,发论文、评职称的目标一两次不能实现,本来比较正常的评审和激励机制对他而言渐渐都会演弄成人生的桎梏,使其为之所困、所累,陷入恶性循环中不能自拔,痛苦不堪。要避开这些不幸的遭到,最关键的第一步就是要摆正自己的研究动机。

由于每位图书馆员的学科背景、倾向涵义和所处岗位不同,写作论文的优势也各不相同,各人应当了解自己的优势所在,选择感兴趣和有心得的课题来研究。例如,图书馆的中高层管理者负有规划、组织施行图书馆业务的责任,接触图书馆实践前沿的东西比较多,适合写解决问题的文章,由她们写这种论文,可信性、权威性更强;文史基础好、沉静认真,有长时间坐冷板凳习惯的图书馆员,通常博闻强识,具有擅于收集资料的基本功,适合写索隐史话、溯源析流这类探真的文章;事业心强,有激情,有理想主义精神,善于管理,有正义感、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图书馆管理者和图书馆活动家适宜写反省过去、谋划当下、展望未来这类行业规划和指导性强的文章。心思慎密,善于思索,有思想家知性和诡辩能够的图书馆员,适合写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方面的论文。只有当一个人的个性、兴趣和他的研究选题非常吻合的时侯,写出的论文才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相应地,发表的机会也更大。

要依据所接触的工作、学科背景、专长甚至生活阅历,选择适宜自己的研究方向,以免走弯路。假如违反了这个原则,硬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发些不着边际、隔靴搔痒的高蹈空论,被认可和发表的可能性就很小了。试想,一个基层馆的图书馆员,硬要讨论全省的文献资源布局和共享问题,一个连打字都不会的图书馆员非要讨论数字图书馆,其所谓的“论文”的质量可想而知,被经验丰富的编辑退稿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讲究技巧

科学研究有无数种方式,刚走入学术殿堂的年轻人尤其着魔于科研方式的比较和选购,就好象初学散打的年轻人,总是不知道拜师是去少林寺还是武当山,选兵器是要双节棍还是流星锤。在《大学图书馆学报》的网路峰会上,经常有一些青年同学们热衷于讨论治学方式,信息论、系统论、耗散结构、客观知识、范式、证伪、博弈论、知识管理、图书馆政治经济学等各种各样的理论模型、分析工具和技巧都被曾被热烈议论过,对它们在学科建设中的推动作用,大家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我个人觉得,无招胜有招,研究方式虽然千变万化、林林总总,但其实空洞无招,实为众法之宗的还是胡适先生提下来的“大胆假定,小心求证”。所有的科学研究无非就是以直觉或些微之根据,而提出大胆之推测,然后再以扩大之根据,小心对猜测进行否认或证伪的过程。“大胆假定,小心求证”是科学研究的总战略,至于其他研究方式,不过是不断变换的花样和视角,是为攻破推测而做出的战术调整。真正把握了“大胆假定,小心求证”这一招,就像把握了剑法精髓的高手一样,草叶、琴音皆为装备,杀敌破阵随心所欲而不逾武德之矩,您都会成为真正的学术大师。

在落实“大胆假定,小心求证”的过程中,应该走好以下几步:

第一步:大胆假定——精心选题

“假设”就是选题,就是找亮点,就是找寻当前学科和事业发展的着力点、关注点、空白点、困难点。找选题的途径有二:一是从工作中找,那些以前使自己困扰的,而如今早已部份或彻底解决,自己确有心得,想讲下来让同行借鉴、推广的问题,通常就是一个好的选题。二是从阅读中找,那些觉得在往年的文献中他人没有研究过,自己首先发觉,或虽非相关文献,但有掌握比他人研究得更深入的问题,也是一个好选题。

但是,选题到底怎么样?不是评觉得就可判定的,还要通过查新来检验。查新就是对你选取的这个选题的学术史进行全面的回溯检索,从而对选题进行肯定、否定或修正。如果通过检索,发现此选题早已研究得很充分了,没有发展的余地,就要勇于自我否定,另行选题。如果认为此选题虽非相关研究,但不够建立,就要缩窄选题的范围,把力量集中到前人未及的方面。当然,最有新意的选题是前人所不曾涉及的,查新检索不到相关资料或相关资料极少,对这样的选题一方面要充满信心,立志做好,另一方面也要充分恐怕由于资料欠缺而导致的研究难度,做好在素材搜集方面下更大工夫的思想准备。

第二步:小心求证——备足论点

求证就是悉心而广泛地收集理论素材和事实素材,使推测构建在坚实的逻辑基础、理论基础和事实基础之上,让读者心悦诚服地认同推测的创立。论证的当心彰显在:只有孤证的东西不写,明知没有操作性、不可重复的东西不写,论据不充分的东西缓写。

求证的环节是一个严格遵照学术规范的过程,最能彰显一个学者的学术素质。求证应做到:对学术史尽可能进行全面、公允的回顾,不遗漏、不捏造;对自己研究的意义进行客观评估,不夸大、不护短;所有的论点出处明晰,不断章取义、不作假;所有不标明出处的内容,皆能做到言从己出,不剽窃、不抄袭;方法上力求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逻辑推演和调查归纳相结合,主观判定和科学实验相结合。

第三步:精心写作——精益求精

学术论文似乎有各类学术规范的约束,不能像文学作品那样天马行空、语言华丽、情节生动,但也要服从通常的文章写作规律和审美要求,这包括:一气呵成,保持文气的连贯性;逻辑纠错,增加文章的严谨性;语言思忖,提高文章的可读性。一篇学术论文,不管论点多么充分,观点多么精辟,结论多么重要,如果不符合上述几点写作要求,读起来味同嚼蜡,就会应了孔子的警告:“言而无文,行之不远”。缺乏语言美的论文如同蓬头垢面的男子,自然引不起他人的注重,难以登上选美的擂台,更不用说捧杯封后了。

学术论文除了在求证时要从内容上严格遵循学术规范,在写作和更改时还要从形式上遵循学术规范,后者实质上是对内容必须严格遵循学术规范进行二次约束和提醒。形式上的学术规范使学术论文一般比通常文章具有更多的要件,包括中英文题名、姓名、单位、摘要、关键词,脚注、尾注、通讯地址、电子信箱、作者简介等。作者在论文完成后,不可忽略这种小要件,要像对待正文那样,认真增补、校对,要件的建立正确与否,也是作者校风上严谨程度的反映。

论文完成后,不要急于投稿,建议进行一段时间的冷处理,放置几天或更长时间后再看,这样可以发觉文章刚写好,自己处于亢奋状态时所无法发觉的语病和逻辑问题,以便进一步更改论文,使之愈加严谨耐读

3、贵在创新

论文的价值取决于其创新性,“新”是论文的灵魂。对于人所共知的宏观情况、历史情况、负面情况可不介绍或简略介绍,如图书馆人员素养低、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失严重等,与事业无益,徒费笔端,可直接谈自己的建设性意见,不要坚守一反一正、先抑后扬、非昨厚今的老模式。碰到那个陈陈相因、似曾相识、俗不可耐、叙述失禁、内容空转、套话连篇的“大路货”式的文章,编辑们一般比较厌烦,容易一眼就将其否决了。

为了使论文出新,应非常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自我训练和实战运用:

提炼新概念

大多数学者对炒概念非常厌恶,这是一种偏见。在我看来,学者应具备的能够之一就是擅长提炼新概念,通俗地说就是要擅于炒概念,概念是理论的种子,理论都是从概念生发下来的,无能力创造新概念的人,怎么能指望他创造新理论呢?科学技术发达的意大利是一个擅于创新的国家,表现之一就是其炒概念的能力举世无双,从首相到百万富翁都是炒概念的前辈,大家常常可以见到,当美国总统在某个重要场合的讲演中运用了一个新名词,马上能够导致全球学术界的大地震,而这个词不一定是个政治名词。如果您记忆不是很差的话,不难想起,风靡全球的“信息高速公路”这个词就是由曾兼任英国副总统的戈尔在任上提出的。即便是在美伊战争中,美方的一个个功击行动也都被赋于了既具有震慑力又好记易懂的名称,如“沙漠风暴”、“斩首行动”等,可见在英国,炒概念也是武夫的必备才艺。在我们所熟悉的图书馆学领域,那些以前或则至今仍在推动淫荡的潮流概念,诸如信息高速公路、知识经济、信息资源管理、CIO、知识管理、元数据、信息重构、学科馆员、数字图书馆、后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知识导航、信息鸿沟、e-knowledge、web2.0等,无一不源自日本。这一系列概念,在原有的图书馆学知识体系中莫非完全没有吗?不是的,其中一部分的确是结合新技术所形成的新概念,另一部分则不过在修复旧知识的基础上,给旧概念涂上了新油彩,如知识管理、元数据等。美国同行最擅于通过概念创新和剖析模式创新来推动理论体系的全面更新,不但在理论上新词不断,在数字图书馆建设方面也为许多项目和产品注册了优雅的名称,如“美利坚记忆(America Memory)”、“独角兽自动化系统(Unicorn system)”、甲骨文公司、复合数字对象解决方案“桶(Bucket)”等。

反观我国图书馆界,概念创新的能力极端不足,令人咋舌。在理论上,对外开放后一味崇洋媚外,严重欠缺学术的本土化意识,对我国古人创造的概念从不置于眼中,陷入了言必称俄罗斯、亦步亦趋、步步拾荒的学术困局,离开了法国式概念,唯一的结果就是惊惶失语、重度伤残、不能自理。在实践尤其是方兴未艾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上,也曝露出了概念创新的惊人缺席,上马的数字图书馆项目不是命名为这工程那工程、这计划那计划,就是命名为这中心那中心,因为名子太长,又把其英译名称的词首字母捏到一起当作简写,一个CALIS,讲坛上的专家有人念成“开利斯”,有人念成“卡丽思”,也不知道谁的更标准,谁应当笑话谁。如果碰上一个第一次看到该词的外行,他更是一头雾水,不知道这个CALIS是哪些的干活,是外国美眉的名子?是一种火腿的品牌?还是中国那个民航机构的简写?中英文追溯一番就得折腾半天。

在我们这个创造了回文诗、璇玑图,唐诗唐诗万古传,最会耍弄文字游戏的国度,居然创造不出像“美利坚记忆”这样优雅的数字图书馆项目名称,简直是天大的抨击!不知道后人听到我们明天在国家项目中耍弄洋泾洴是何看法,会不会像我们明天看见上世纪20和30年代这些参杂媒体的中英文混排的文章那样倍感好玩和愚蠢!显然,在概念创新方面,我国的图书馆界确实也应当举一举本土化的旗帜,该出手时就出手,力争创造出也能让全球的同行欣赏或形成共鸣的有价值的概念。

目前国外炒概念意识比较自觉,而且能炒出本土概念的行业的代表当属房地产业,它们炒概念的方法活脱脱已驾轻就熟,每推出一个新盘,利用温泉的就冠名“汤House”,能提供宽带网的便美曰“韦伯(web)时代”,想借给清华班主任的猛吆喝“教授花园”……煽动性的概念确实给客户们带来了改善生活质量、跟上时代的良好觉得。信息时代缺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学术研究非常是像图书馆学这样的社会应用性学科的研究,应该学会设法把自己的发觉用最精当、最响亮的概念提炼下来,最好是中英文概念一块提下来,让学术界通过你的新概念就晓得你的理论的大意。采用新概念容易给每篇文章的叙述都带来蕴藉和陌生化的疗效,可以有效地消解枯燥感,增加新鲜感和可读性。

如果你消耗了大量脑细胞,沥血创造了一个新概念,就不要藏在袖桶里,像冬天的陕北人,双手抄衣着闷憨,琢磨着趁人不备,当剑法通常发出,一举中在学术界的脑袋上。说实话,这样做似乎很难得手,倒容易被文字的流沙连人带剑法给埋没了。常规的容易起效的做法是像程咬金耍板斧一样开门见山,尽力把新概念甩出,使之骄傲地戳在标题和序言中,让编辑和读者一眼能够发觉这个亮晶晶的新货。在这一点上,作者们不如多学一些新闻学知识,掌握了新闻记者们拟标题的方法,就是修得了写作上的画龙点睛术,会让您的论文由于标题词序的调整而顿时端庄耀眼。举例说,某位先生写了一篇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再思索的论文,核心思想是提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文献知识单元的可获得性,那么他的文章标题与其拟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新论》,把新概念“可获得性”留在正文而不是标题中,就不如拟为《文献知识单元的可获得性——图书馆学研究对象新识》,这样就可以让作者着重创造的新概念“可获得性”冲出窝窝囊囊的盖头而迈向T形台,闪亮登场,引人注目。

当然,学术研究的炒概念是有前提的,应做到严谨,合乎尺度,不可夸大其辞、无中生有地狂炒滥炒。学术上的炒概念严格地说是提炼概念而不是乱扣帽子、哗众取宠,是为了把自己的观点和理念简约地抒发下来,显豁其特色,这与伪劣新闻中牵强附会、虚张声势、反复报导某一概念的炒法是不同的。按照惯例,学术论文的标题的字数通常不能超过20字,因此也不能为了突出新概念和论文的中心思想而把标题起得过于特指和繁琐,那样新概念反倒会被不必要的字词遮盖得密不透光,无疑于珍珠藏在乌贼肚,明珠暗投了。

阐发新观点

学术论文不是课件,讲义是对成熟的优质知识的汇编,可以述而不作,允许搜集前人的哈喇子,照着讲,学术论文是创造新知,交代学术史的小述是为了创造性的大作,必须从前人讲完的地方接着讲,发前人之未发,所以最忌讳陈陈相因、老生常谈、重复老掉牙的旧说。

要想灵感如泉涌,头脑起风暴,成为新话题、新观点的连环制造者,经常有学术论文沿着核心期刊满坡滚,让同行们一不小心就被您的大作撞闪了腰,那就须要高超把握三板斧。

第一斧,别具慧眼,细察深思。最近,我国有五位年富力强的图书馆学理论家成果丰硕,引领着学术时尚,在专业峰会和博客社区中被称为“五虎上将”,他们是范并思、李国新、王子舟、程焕文、蒋永福。五虎将的共同特征就是博学、慎思、明辨,能够透过错综复杂的现象,诊断出行业发展不前的根源和困局。如范并思对图书馆精神的研究、李国新对图书馆法和信息自由的研究、王子舟对知识援助的研究、程焕文对清朝图书馆史的研究、蒋永福对制度图书馆学的研究,都是瞅准了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或则学术研究的空白点、软肋或则说是七寸,猛然加码,以大气魄、大格局的醒世恒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来救学济业。

第二斧,面向未来,把握先机。优秀的学者对新事物总是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敏感,善于观察专业大势,能够选准国际上最新鲜、最前沿的热点,开展研究与对话,如刘国钧对MARC的引介,汪冰对数字图书馆的研究,董小英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刘嘉对元数据的研究等。这些研究如同诸葛亮茅庐纵论三分势,具有很强的预见性和指导性。

第三斧,冷眼观潮,审视批判。真理并不一定总是站在地位高的或声誉大的人的一边,也不一定总是为多数人所拥护,对既有的理论和产生风潮的东西保持考量和批判的眼光,多一些独立的冷思索,对相沿成习的东西多存一份怀疑,想想有无改进的可能,往往也可以得出发人深省之论,或掏出高明的改进方案。如黄俊贵对图书馆学研究中个别丑恶现象的批判、李金荣对图书馆学本土化研究的误区的阐明等,都起到了棒喝当下、扶正固本的作用。

有新鲜观点的文章,上品其实是具有建设性、开创性的文章,可以快速直接地促进理论创新和事业进步,反思文章、翻案文章、批判文章等可以为创新卸掉包袱、披荆斩棘,也各有其意义。

切入新视角

同样的材料,由于切入角度不同、组织形式不同,就能说明不同的问题,从而形成新意。例如围绕着书籍的历史研究,如果只见书不见人,就是书籍史,如果既见书又见人,就是出版史或阅读史,如果见书见人又见场所,就是图书馆史。这些不同课目的历史所依赖的素材很大程度上是相同的,只是由于剖析、重组、阐释的角度和目的不同,而堆砌出了不同的理论大楼。

循规蹈矩、习惯了横向切苹果的人,永远也不晓得苹果假如横切的话,果核的切面会呈现出美丽的五角星状,面对常见的素材,高明的学者总是才能转换一下切入的角度,就能打开别一洞天,把被习惯所遮蔽的常年从我们眼睑下边走掉的本不应但是被误觉得应然的东西阐明给我们。例如我们所熟悉的图书馆增收的大量事实素材,多数学者从中得出的推论是图书馆应当大力倡导增收,努力适应市场经济,实行一馆两业、以文补文;而少数学者却从中见到了对公共图书馆精神的蔑视、对社会信息保障制度的背离,批判这些集体非理性的传染性失误拉大了社会信息鸿沟,疏远了弱势群体,侵犯了部份读者的合法权益,消减了图书馆的政治优势,反而陷图书馆于不义,使图书馆全盘失去了政治、精神、道德、人文、制度的立足点、制高点,损害了自身的生命力。显然,后一部分学者是站在绝大多数读者的立场,以历史的眼光研究问题,而不是从惯常的图书馆员的短视的角度研究问题,结果在众声捧扬州发觉了潜在的危险因素,所以她们的推论更催人警醒,更有益于事业的长远发展,当然也更具创新性。

例举新举措

新观点须要由新论点来支持,对图书馆学论文来说,新论点一般不是史籍也不是精典专著中的言论,而是图书馆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实践经验可能好多,但不能全部用来,过度堆积容易导致“叙述的失禁”。作为论点的实践经验最好是新近采取的新举措,新举措的列举也是有讲究的,不仅可以列出早已实现的,也要讲理论上可行,未来能否实现的,即所谓的思想实验,如FRID技术在图书馆究竟可行否,如有现成的成功运用的事例尚且挺好,如果没有,周全地构想一下应用前景也是有一定的说服力的。另外,有些新举措,如果成功举办的不止本馆一家,在谈本馆经验之前,最好也介绍一下知名的图书馆的做法,以提升论文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如推荐书目的编制,北大、清华开列的书目可能更受关注,倘若你所在的是一个不太著名的高校图书馆的话,只谈本馆的做法似乎不能造成足够的注重,而若是能把清华、清华最新的且它们自己忽略了宣传的措施也连带披露剖析一下,就会加强论文的信息量,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编辑选稿,受承办机构宗旨和读者兴趣的阻碍,首先会对论文内容的代表性、普遍性、新颖性、可读性等进行审视,这样来自偏远地区的大型图书馆或则大专学院的图书馆的论文,如果只谈本馆的具有某些适应性的新举措,就很可能由于缺少普遍性和代表性而被否定,解决的秘诀之一就是扩大阅历以解决亲历范围之不足,把文献中其他图书馆类似的措施总结一下,扩大信息量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如果您所在的图书馆不是名星大馆的话,标题最好不要拟为《我馆……》或《某某大学……》,因为读者都是自私的和追星的,这样的标题并不吸引人,而刊物并不是为作者办的,而是为读者办的,满足了读者就是博得了市场,所以当您和您服务的图书馆处于威望弱势的时侯,拉大旗做虎皮也是一种表述策略,可以在注重普遍性的前提下宣传一点本馆的特色,但不能相反,否则您的论文就很难被采用。

升华新理论

概念和观点的交待都是为了对现有的理论进行更改、补充和建立,所以在对既有成果的叙说等方面一定要从简,但对自己的心得及自觉得对理论发展有独到贡献的地方一定要浓墨重彩、说深说透,充分加以抒发。理论的升华是新颖鲜活且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概念,科学、规范、独特的研究方式,和优美的语言抒发的化合反应。只有这三个方面都操作到位,理论的升华能够更闪亮、更成功。在编辑工作中时常可以发觉,有的论文对现象的描述很到位,有的论文调查数据很认真,但推论却一点也不出彩,辛辛苦苦的剖析和实证只是为一句常识性的推论作了垫背,让编辑很为作者哀叹。实际上写论文是在发觉问题,而不是为现行的新政和工作找论点。如果作者改换思路,把注意力集中到与预期不同的现象和数据上,往往能发觉新问题,为现有的理论找到修正方案,或创造新的理论,为学术的发展作出较大贡献。读中西方学术大师的名著,让我们惊讶的常常是她们于众人不疑之细微处指责,于众人忽略之细微处审视,以客观零度之爱情执手术刀精密解剖问题的精神。只有把平静的东西炼焦和馏化能够升华、抽象出纯粹的理论。

4、不落俗套

当前的图书馆学论文中有几类常见的问题,如果在写作时注意加以克服,会显著增强论文的质量。

样本要有代表性

实证研究是当代学术界十分推崇的一种研究方式,图书馆学领域对实证方式的应用也有越来越广的趋势,文献计量和问卷调查剖析一类的文章越来越多。但是实证方式正确应用的前提是科学选择样本,如果样本选择不当,研究就毫无意义,结果就毫无价值。好的样本应当有代表性、示范性,最好是公众感兴趣的对象。很多作者不注重样本的选择,在样本的确定上不动脑筋,比如对本校或本校某个大学的读者阅读倾向、利用图书馆的情况等的调查,对某种专业期刊的文献计量分析,对本馆核心期刊的计量剖析和选聘研究等。这些基于小样本的研究论文,特殊性强,普遍性差,发表在本校的学报上应当是合适的,但是要发表在全国性的刊物上,感兴趣的读者能有几何?从编辑的立场看,显然是不适宜发表的,而且这类文章便于仿造,每个图书馆的馆员都可以把文中的数字对照本校的情况改一下或散布一下,再投给编辑部,那编辑部要不要发呢,不发必然被质疑厚此薄彼,发了必然被讥为千篇一律。所以,作者在给编辑部投寄实证性文章的时侯,一定要换位思索,站在编辑的立场考量一下稿件中样本的代表性,看适宜投到哪种类型、哪个层次的刊物。

多年以来,图书馆界养成了一种很不好的风气,就是对图书馆学刊物发文的计量过分频繁,几乎一两年就有多人计量多次,而且动机不纯,对杂志的赞誉少于建议,结论毫无新意,占的是杂志不好意思拒绝作者为杂志投入大量劳动来歌功颂德的实惠。这种一步一回头的做法,浪费了大量版面,实为有识见的刊物所反对。今后这种文章不是不可有,但一定要大力加以遏止,刊物每隔5年、10年可以有一篇计量文章,这样时间跨径大、样本大,或许能发觉些问题。至于1年、2年便计量、便总结的文章,就只能发表在费茅房里了。

谨慎翻译

因为涉入到版权问题,我国图书馆学刊物绝大多数不发或少发翻译文章,没有给翻译文章单辟发表栏目,只有个别刊物,如《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有“海外链接”栏目,《图书馆杂志》有“新视野”栏目,接收翻译稿。打算发表的翻译稿应征得原作者许可,将作者的信函等许可账簿和文章一道投寄到编辑部,编辑部能够择优选用。将多篇外文消化吸收,烂熟于胸后,把大意带上个人的评价转述下来,称作编译稿。编译稿加入了自己的智力成果,无须征得所引用的外文作者的许可,信息量大,侵犯版权的风险小,通常比单纯的翻译稿更受编辑部欢迎。

严守规范

近几年学术界违背学术道德的恶劣风波不断出现,全社会要求整顿学术规范的呼声很高,措施之一就是加强学术论文的方式规范。由于文献计量方式是从图书馆中学生发的特有的研究方式和科研评价方式,学术论文的规范,特别是参考文献的规范,会增强核心期刊选聘等文献计量学研究成果的准确度。加上国家参考文献标准的历次修订都吸收了图书馆学家的参与,充分考虑了图书馆界的意见,所以图书馆学刊物对强化学术规范的响应一贯相当积极,所发表论文的方式规范程度仍然低于社会科学领域的好多刊物。为增强对学术规范的要求,2005年《大学图书馆学报》等刊物进一步细化了投稿格式,对注释、引用、参考等提出不同的格式要求。今后,要想写出愈加符合学术规范的图书馆学论文,就要在论文完成以后,详细阅读各家杂志社的投稿要求,把参考文献等附加项按要求著录简略,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在搜集资料时就注重记录出处的好习惯,养成优良的校风。对待学术规范,不可存有侥幸心理,败坏学术道德的事千万不能做,一旦被发觉,身败名裂,得不偿失,后悔莫及。

投稿功略

写作是播种,投稿是收割,“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治学心态早已过时,如果不注意及时收割学术庄稼,时效性强的学术成果都会变质酸败,沦为垃圾;耐放的学术成果也存在着被学术鼠类抄袭、抄袭的危险。投稿也有投稿的知识和方法,应该有所了解,在投稿的时侯才会做到有的放矢。

1、扫描病毒

在历时9年的编辑工作中,为职责所系,笔者一方面为人作嫁,广结善缘,另一方面辣手摧稿,四海决裂,退掉的来稿不计其数,退稿的理由千差万别,分类总结一下,稿件落选的缘由主要有18种。大家可以视这18种缘由为病毒定义,在投稿之前对自己的论文扫描一遍,删除或隔理各类病毒和bug,这样您的论文才有可能顺利突破编辑的经验防火墙,离被选用更接近一步。

1)结合现实选题,有新意,但同类来稿太多,“撞车”严重,已留相关稿件,不便再用。例如信息高速公路热时谈信息高速公路、知识经济热时谈知识经济、知识管理热时谈知识管理……随着热点的转移,同类稿件便一窝风地投来,殊不知,第一个形容女性为花的是天才,第二个形容女性为花的是蠢材,编辑部选留了一篇同类来稿,就算是对这个问题表了态,对之后的来稿的要求相应就增强了,如不能赶超前文,是很难发表的。可惜的是,很多作者不明此理,不断追风,不断落选,还为同样的选题,前面发了,自己未发,而鸣冤叫屈。

2)题目太大,类似题纲,未能深入展开。有的作者,喜欢宏大叙事,写文章动辄就是纲要、论纲、战略,内容却非常瘦弱,全篇都是大标题和小标题,好像文章刚列了个提纲,便投到了编辑部。对这些电报体、古龙体未完成的作品,编辑部还是等其完工再说吧。

3)选题不新,炒冷饭,未能跳出往年讨论的窠臼。这类来稿好多,比如数字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的区别,明明吴建中、黄宗忠等名家圣手早已给出了高明权威的看法,可是好多作者还要用口语再罗索一遍寄来,分明是小看编辑们的知识积累。作者们应当了解,编辑们阅稿无数,各个编辑部之间还有回赠杂志的礼节,所以编辑在掌握学术进展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任何以次充好、以旧充新的试探都是不明智的。

4)立论牵强,提法不妥,论证不足。如图书馆要走市场化或产业化公路的提法,新世纪以来早已从理论上和新政上对其进行了彻底否定,图书馆界拨乱反正,已经重新回到了公益性服务的基本原则和轨道上来。但是当前仍有一些文章,参考上个世纪90年代的论文,大力宣扬图书馆举办营利性服务,进行产业化。事过境迁,这样的文章其实是不会被发表的。

5)内容虽新,但移植痕迹太重,文章前后缺少有机联系,给人“两张皮”的印象。学科发展的跨学科趋势使移植现象在学术论文中大量出现,善于移植是图书馆学论文的一大特征,但移植要成功,首先要解决排异反应,才能做到水乳交融、浑然一体。而好多论文并非这么,往往用大半篇幅介绍要移植的东西,再用小半篇幅轻描淡写在图书馆的应用,前后结合不紧,给人以“两张皮”的印象,而且推论多是猜想式的,理论上偏颇的,至于具体如何应用?应用的限制条件是哪些?作者所在的馆尝试过没有?对这种读者很容易发问的问题,却一概没有解答。对这类文章,编辑也只能敬而远之。

6)写得全面、系统,但无新意、无新的突破。有的作者擅于综合,能把当前讨论的某个热点问题面面俱到地熔于一炉,像教科书的一章,写得全面系统,但是仔细剖析上去,观点都是别人的,作者自己毫无创见。相比上去,期刊更欢迎对某个小问题深入采煤的文章,宁要有心得、有创见,但看法不一定成熟、表述不一定完美的论文,也不要这些四平八稳,显示不出创新精神的文章。

7)内容较空,可行性差,无实际意义。有的论文只追求理论上求新求异,哗众取宠,不考虑落实的种种困难,看起来很美,实际上一无可用。对于图书馆学这样的社会应用性学科而言,只能逗留在纸面上,落实不到现实的论文到底有多大的价值呢?

8)涉及面窄,无普遍意义。有相当一部分投稿,内容是本馆的业务总结、本馆的自动化系统的使用经验和评测等,这样的论文对该馆的业务推动可能是非常宝贵的,但是作者虽然忘了,由于各个图书馆所处的地域、所属单位的类型、所产生的传统、所确立的特色、所选取的自动化系统等等的不同,事实上各个图书馆在个别具体业务上不一定有共同语言,其平台和做法都各有一套,如果作者所在的图书馆,不是北大图书馆、清华图书馆等这样的业界垂范,他所写的经验总结论文实际上代表面很窄,并没有普遍的指导作用,编辑自然不会拿其占用版面、广而告之了。

9)内容过简,理论深度缺乏。有的论文选题过小,只是谈装订、分编等具体业务上的一个小经验、小窍门,自有杂志发表这类论文,但对于挂着“学报”、“学刊”这类名头的刊物来说,理论深度几乎没有,显然是不够格的。

10)重复讨论,知识性内容偏多,创新不够。有的作者投机取巧,把中外百科全书、中外图书馆学教材上的内容复述一遍,就当做论文投到编辑部,这样的行为,从法律上讲是侵害知识产权,从知识创新的角度讲是无效劳动,这是令编辑部最讨厌的,不但不能发表,严重的还要进行批评教育。

11)图表过多,不便排版,图表中个别内容与文字表述重复。这是从方式上对投稿进行要求,当前的学术论文中,图表是一种常见的内容剖析和抒发形式,好的图表的确能起到提纲挈领、化繁为简的作用,但是在有的投稿中,明明图表早已说清楚的问题,作者还不厌其烦地用文字再说一遍,一来容易导致表述重复,二来碍眼无用的图表容易导致排版彩印的不便,面对这样的稿件,如果还有叙述简约、主题近似的来稿,编辑们肯定会倾向于选择前者。可以说,图表当用而用是优点,当用而不用或滥用便成了缺点。

12)引文剖析、期刊剖析和调查研究样本偏少,流于形式,没有采用新方式,发现新问题,得出新推论。这一条上面早已讲过,无论再冗长、再庞大的实证研究,如果推论平淡无奇,跟不调查所想像的一个样,那这样的调查研究还有什么意义?

13)篇幅过长,且内容通常化。图书馆学期刊的承载力有限,拥有的作者群又比较庞大,为了以有限的版面照料更多的作者,因而选用的稿件的篇幅不可能太长,通常以3000字到6000字为宜。对优秀的稿件,虽然可以适当扩大版面,但一般也只能以连载的形式最多分两期发表。为提升投稿的命中率,作者在投稿时应自觉精简文字、压缩内容,争取在篇幅上合乎编辑部的要求,不要因篇幅问题而给编辑部留下退稿的理由。

14)综述文章意义不大。综述文章猖獗和文献计量文章猖獗是多年来图书馆学论文的两大弊病,其共同的毛病或则是选题缺少时代感,或者是概括力不强,或者是时间跨径不够长,或者是样本偏少等,综述每年或更长时间发表一篇,信息量必然大,有助于人们掌握学术前沿,但是假如针对一个问题,扎堆写综述,月月出综述,那信息量必然黏稠,读起来乏味如水,发表的可能性都会大打折扣。

15)编译水平欠佳,食洋不化,生涩难懂。国内的图书馆学长期以来追踪西方,亦步亦趋,因而介绍美国新动态的编译文章遭到各个图书馆学刊物的普遍欢迎。但是在编辑部收到的大量编译文章中,绝大部分的质量实在令人不敢奉承,其主要问题是作者还没消化,就生吞活剥地转销,句子保留着英语语式,不合汉语习惯,别扭冗长,硬译误译之处满篇皆是,理解上去一头雾水,这样的以其昏昏还想使人昭昭的文章,当然入不了编辑的法眼。

论文投稿时邮件怎么写_邮件投稿 怎没知道论文状态_论文投稿邮件怎么写

16)非图书馆学论文,与杂志不对口,或体裁不是学术论文。在编辑部收到的来稿中,夹杂着动漫、诗歌、小说、散文,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论文等,更不用说图书馆学的亲缘学科,诸如新闻学、出版学、档案学方面的论文,这些论文都是找错了对象,投错了胎,期刊有分工,图书馆学刊物自然要发表图书馆学论文,纵然你是经济学的泰斗、政治学的翘楚,论文可获诺贝尔奖,图书馆学刊物也不太可能发表你的论文。另外,编辑似乎是杂家,但也不能杂到行行是专家,越俎代庖的地步,不识货就不能乱发,这是他的职业要求和职业道德。奉劝作者在投稿时,一定要看准目标,否则无异把雪莲种在海滩上,木耳栽上仙人掌,瞎耽搁工夫。

17)缺摘要、关键词,或参考文献著录不规范。学术论文有一套行头,就像僧人必须穿袈裟、戴念珠、敲木鱼,这是行业规定、职业形象,违背不得,做学问就得有做学问的样子,要老老实实根据学术论文的要求,把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著录齐全。时间长了,您都会认同、欣赏这些学术论文的严谨、繁琐之美,偶尔抛出一篇光秃秃的只有正文的文章,就会感觉似乎没化装就走到了大道上,无脸见人,浑身不自在。据说,搽掼香氛的人,一日不搽就觉得似乎没穿衣服,什么时候你感受到了学术论文的方式美,对参考文献的依恋如同美人对香氛的依恋,你在学术上基本上算是登堂入室,离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学者早已不远了。相反,学术论文的附件不全,就像男人不穿连衣裙、不戴珠宝、不化装就出席中级酒会一样,人家很可能会将你拒之门外的。

18)抄写潦草,打印质量差,稿件看不清;或写作欠认真,语句不通,层次不明,逻辑性较差。这两项是对稿件的最至少要求,大部分投稿都能达到要求,但遗憾的是,仍有某些稿件连这两项要求都达不到。目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再狭小的稿件也不至于写在纸巾上、香烟盒上,手写稿早已是稀有品种,打印稿占了绝大多数。影响编辑阅读的主要是这些复印在废纸的反面,墨色又太淡,字迹挂了白道,难以辨别的稿件。编辑部不要求投稿都要用新纸彩色复印,但字迹容易分辨是最低要求,希望作者在投稿时能稍稍讲求一些,保持稿面整洁、字迹清楚,也算是对编辑部的至少尊重。这跟笔试还得穿套西服的道理是一样的。还有一种稿件,也让编辑们一接触就头痛,其特征是一上来就表态,希望编辑部高抬贵手,予以发表,那么他将“不甚感激”。一听到“不甚感激”,编辑就晓得遇上语言大神了,果不其然,正文里满篇都是别字,喝醉了酒的诗句颠倒错乱、纷至沓来,对这些读着废劲的稿件,编辑们的“贵手”想抬也抬不上去。

“18”谐音“要发”,作者们投稿的目的就是“要发表”,可是稿件中常见的上述18种不足,影响了作者们心愿的实现。学术论文的写作实际上是联赛缜密、比赛严谨的过程,希望作者们每写一稿,都能痛快淋漓地扫除这18种障碍,彻底征服编辑,如此在学术之路上能够要风得风、风风光光,要发就发、发得漂亮。

2、谨慎投稿

精校稿件

投稿之前要对稿件作最后一次认真复查、审校,仔细校对、推敲所有文字,尽可能避免错别字。尽量做到附件完整,中英文题名、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完备,论文附件存在的瑕疵很容易被编辑判定为做学问不严谨,累及全篇文章的选用。例如编辑有的时侯原本是对来稿中的某个事实或某个观点的来源形成怀疑,但亲自核对这种资料须要耗费较大的精力,那他都会从作者的论文格式是否严谨、错别字是否多等能表现一个人校风的细节上来判定其正文的原创性和严谨性,决定来稿的抉择。所以对摘要、参考文献等这种正文以外的要项的正确性千万也不能忽略,以免因小失大,累及论文的落选。

精选刊物

投稿的关键一步是选择刊物,要争取把自己的论文投给与其风格、主题最切近的刊物。我国的图书馆学刊物其实同质化问题比较严重,绝大多数为综合性刊物,如撒胡椒面似地发表图书馆各个业务方面的文章,专题性刊物很少。但在中国图书馆学会的协调分工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各刊在选稿方面还是有一定的特色。因此在投稿前要了解各个刊物的特性,有针对性地投稿。如小型课题文章优先投给《中国图书馆学报》,该刊近些年把课题文章作为选稿的重点,每期课题文章占的比列很大。广义信息管理领域的文章,举凡知识管理、信息管理、编辑出版、竞争情报、政务信息投给《图书情报工作》和《图书情报知识》,因为后者注重图书情报学与社会环境的互动,重视杂志的论题和读者覆盖面的扩张,重视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宏观研究,后者是图书情报大学办的杂志,随着大学学科结构和课程体系的扩张,需要容纳更广泛的学科内容。具有新、洋、实、快特性的纯粹的图书馆学论文投给《大学图书馆学报》,该刊非常注重论文的指导性、实践性、时效性和国际性,拒绝发表与学院图书馆实际工作关系不大的宏观信息管理领域的论文,把图书馆学论文和非图书馆学论文进行严格分辨,强调所发的每一篇文章都能落实到高校图书馆的实际工作当中。传统的以体系设计和概念辨析为特征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文章投给《图书馆》、《图书馆理论与实践》,这两种杂志一以贯之地重视发挥理论、理念、精神对事业的引导作用,其擅于制造理论氛围的特征得到读者的认可。文献学文章投给《图书与情报》、《四川图书馆学报》,这两种杂志偏稳居神州腹地,受差可称为时代病的工具理性主义影响较小,人文气息低于他刊,能够气定神闲地关注传统文化,为包括目录学、校勘学、版本学等在内的文献学研究保留了一块绿洲和净土。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总的投稿原则值得注意,那就是阐述大学图书馆的文章投给图地委系统办的刊物,论述公共图书馆的文章投给各市学会办的刊物。由于刊物刊名的阻碍,投给《大学图书馆学报》的来稿,标题上不应有“公共图书馆”的字样。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从众刊中选取目标刊后,应把该刊近来一两年的论文浏览研究一遍,衡量一下自己的论文有无新意,有无发表的必要。只有内容、风格等和预投杂志的要求相匹配,才更容易被选用。

准确投递

初次投稿或极少投稿的作者总是把投稿形式神秘化,不知道采用哪种方法能够把辛苦之作安全快速地发送到编辑部,并导致编辑们的注意。实际上投稿并不神秘,把内容完整,格式完备的文章,按照编辑部公布的最新地址,邮寄给编辑部即可,挂号最好,不挂号也行,根据编辑部的经验,中国邮政的信誉相当好,只要编辑部工作认真,极少发生遗失稿件的情况。为确保投递安全,最好能找到编辑部通过网站、期刊等发布的投稿手册和论文格式要求,严格依照编辑部的要求申领。一般情况下,编辑部更欢迎接收页面整洁、项目齐备的打印稿,为保险起见,作者在寄发打印稿的同时,可发去电子稿。当然也可以不发,但切忌不要只发电子邮件。从利于审读的角度看,打印稿最好,手写稿次之,稿件上最好写清楚电子信箱,以便同行评议通过后,编辑部向您提供更改建议并索取电子稿。为了控制编辑成本,非紧急和重要事务,编辑部一般不会主动给作者打电话,所以在稿件上留电话通常必要性不大,但也没有益处。

余论

最后须要强调的是,文章的评价虽然是一种主观评价,因为各个刊物的宗旨、办刊方向、学术论争、选稿重点和倾向不一样,不同编辑的才、学、识、德有差异,对同一篇文章的价值判定的差异有时会较大,同一篇文章在此刊收到冷遇,在彼刊遭到热遇,都是很正常的现象。经验丰富的大院士和编辑也难保没有被退稿的经历,收到退稿信后,若有编辑部的意见,可揣测编辑部的意见认真思索更改,没有编辑部意见的,可跳出主观意气,设想自己处在编辑的位置,再来反省一下自己文章的好坏,完全没有必要失望、难受,修改建立后,再改投其他杂志就是了。编辑部退稿不仅稿件的质量问题,还有多种非学术的缘由,有时候是同类稿留下的太多,即便有更好的,也不宜再用;有时候是大会报导任务比较重;有时候是征稿发表不过来;有时候是刊物的口味、风格和作者的正好不同,等等缘由;并不完全是稿件的学术水平不行。作者应对编辑部的工作特性有所了解,不要由于退稿而影响情绪、影响工作。

一个合格、正直、有职业道德和学术精神的编辑,自己也要写稿、投稿,对写作学术论文的苦乐是十分了解的,对广大图书馆员的需求和期望也十分了解,只要稿件达到了用稿水平,是一定会公平选用的。编辑部一般推行的是三审制,编辑审核——副主编上诉——主编二审,特别专深的文章,有时候还要邀请专家编委评审,每一关都有淘汰的权利,所以也请你们理解编辑的苦处,不要把发表论文的希望寄寓于与编辑的人际关系,多在稿件的质量上下工夫。

上一篇:淘宝基础版全屏店招和模版对不齐怎么办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