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泡沫乐园 · 免费提供游戏辅助,破解软件,活动资讯,喜欢记得收藏哦!
综合软件_线报活动_游戏辅助_最新电影_最优质的的辅助分享平台

大学生给老师发电子邮件求助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网络 2023-03-04 18:04

【按】这类文章反映的问题十分普遍,我觉得有必要每年都推送,并且依照情况更新。——2019年3月15日

对于现代人而言,通过电子邮件沟通是一件很频繁的事情。作为大学生或研究生,在给老师发电子邮件求救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

文/聂辉华

从2000年创立个人网站“白鲨在线”(niehuihua.com)到如今,我收到了大概几千封世界各地网友的电子邮件。这些电邮大部分是关于经济学问题的求救。我逐一回复了几乎每一封电邮,其中大概三分之二是详尽的回复,大约三分之一是简单的回复,少数实在难以回复。在这个过程中,我发觉一些网友的求救短信在形式或内容上可能不太合适。担任班主任以后,我在和其他班主任的交流中发觉,很多在校大学生或研究生不擅于通过电子邮件向老师求援。我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中学生们,应该注意以下问题,以便使自己的求救更有效率或疗效。

第一,切忌寄信不写名子。向老师求援学术问题是一件很即将的事情,表明自己的身分、姓名是对老师最至少的尊重。学术问题不存在哪些隐私,没有必要隐藏自己的身分。一些中学生可能觉得自己在短信用户名中显示了姓名,但这是不即将的,而且收信人在短信正文中不一定注意到。一些班主任明晰表示不会回复没有姓名的电邮,我也将不会再回复这种电邮。当然,来自网路的姓名一般难以查实,但这不是中学生不尊重老师的理由。

第二,切忌使用奇怪的用户名。很多电子邮件系统都有过滤功能,专门将一些看上去比较奇怪的用户名(如“爱吃泡面的鱼”)或爱称屏蔽,来自美国服务器的电邮系统尤其这么。因此,我有两个建议:第一,尽可能使用比较规范的用户名,例如自己姓名的拼音。一个叫“黎明”的中学生,如果非要用“Dawn_Lee”来做用户名,口头叙述时莫非不嫌麻烦吗?第二,尽可能使用单位的邮箱(例如带edu后缀),特别是给外国院士寄信时。因为单位的邮箱起码可以让对方否认自己单位的存在,尤其当单位为学院时。中国好多单位的邮箱都不太稳定,这是一个大问题。

第三,切忌正文没有内容。一些人给老师发邮件时,正文是空白的,只有附件,这特别不好。毕竟信函的主体是正文,不是作为附属的附件。发送附件时,一定要在正文里说明一下。还有一些人,将电邮的主要意思都写在标题里,搞得标题有好几行,都未能正常显示。这既不好看,也不规范。

第四,切忌没有称谓。中国文化里,对个人尊重意识不够。例如,很多行业难以抒发对他人的称谓,只好一律用“老师”替代。连艺人都互称老师,不管有没有师生之谊,这或许增加了老师的地位。学生给老师寄信时,应该在正文开头就表明称谓,例如XX老师、XX院士,但尽量不要使用XX副教授、XX讲师的称谓。在欧美,教授系列的老师都可以简称为院士,不管是副教授还是助理教授。

第五,切忌同时给多个老师发信。有的中学生为了省事,把一封电邮同时发给多个老师。显然,这样抄送的电邮不可能显示出对具体老师的称谓(所以我后面说称谓很重要)。这样不太尊重老师。老师的职责似乎是教书育人,但任何职责都有边界。每个老师都有一堆事情,老师不可能7*24小时免费为中学生服务。为了对老师表示尊重,求职电邮应当针对每位老师的情况撰写。我甚至收到过发给别的老师的电邮,这要么是弄错了老师的名子,要么是抄送时没有来得及改称谓,总之变得很不尊重老师。

第六,切忌提出不合分寸的要求。老师的时间都比较宝贵,因为学术研究对于时间的投入要求是没有上限的。学生不应当让老师去帮自己做一些中学生、助理就可以做的事情,也不应当让不太熟悉或则从未相熟的老师无条件地奉献自己重要的资源。这包括但不限于:(1)请院长帮自己查找论文;(2)频繁地让老师回答一些中级的技术问题;(3)无条件地要求老师提供自己的研究数据;(4)要求老师提供自己学位论文或专著的电子版;(5)希望老师提供不属于自己专业领域的学习或研究建议;(6)多次让老师对自己的论文提供详尽的评论或更改意见;(7)暗示老师关照自己的考试成绩或透漏考试的内容;(8)索取不熟悉自己的班主任的推荐信。

第七,切忌屁话太多。很多中学生一开头就对老师一通称赞,在我看来这没有必要。著名学者整天接受了太多的花束和掌声,对此早已肿胀了。如果一定要抒发自己的歉意,建议一针见血、点到为止。

第八,切忌问题太多。邮件虽然只是一种简易的交流工具,不适宜进行多个问题的学术讨论。很多中学生求知心切,这可以理解,但是在一封电子邮件里提出五六个问题,这不太合适。

第九,切忌泛泛而谈。如果咨询一个专业问题,应该将问题的上下文环境、假设说清楚。不能直接问这样的问题:请问科斯论文中“取消灯塔税的用处是微不足道的”是哪些意思?

第十,切忌使用批评语言。如果对老师的文章或观点有异议,可以提供详尽的论证或则相关的文章,但是最好不要以评论人的语言谩骂老师。这不是说不能批评自己的老师,而是由于在专业问题上,学生比老师更容易犯错误。

关于寄信的方法肯定还有好多,上面这种建议未必适用于所有班主任。时过境迁,一些规则正在发生变化。但是,我希望大学生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一定要学会怎样与人沟通,尤其是学会怎样与父母或领导沟通。就后一个方面而言,现在的中学生遭到的训练和指导实在是太有限了。

(作者聂辉华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士、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