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闻六要素(必不可少的,一定要谨记)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也可说“过程”)、结果。
二、新闻组成(新闻的结构)
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份。前两者是主要部份,后两者是辅助部份。
标题:高度概括,抓人眼珠。
导语: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
主体:随编者按以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表述风波、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份,是整篇新闻的关键所在。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一般为风波的意义、影响或作用;背景:是对风波或任务的补充,常常插在主体部份,也可插在编者按或结语之中。
特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观点明晰、语言简练。
三、新闻报道的写法
新闻写作是新闻事实的文字抒发的一种手段,是确切、鲜明、及时地报导新闻的重要环节。我昨天主要介绍新闻写作的通常规律以及几种常用新闻题材的特性和写作技巧。
要从事新闻写作,首先要知道哪些是新闻?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导。这一定义明晰规定了事实与新闻的关系: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导,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报道在后,也可以这样说,事实是构成新闻的细胞,离开了事实,新闻也就不存在了。新闻写作,实际上就是客观地记叙事实、评述实事。我把新闻写作的过程比喻成包包子:第一,包子馅就是新闻素材,就是你要写的这个新闻的事实;第二,包子皮就是你组稿的基本功,包子没皮何谈煎饼?第三,包子上的花就是你创作方法,也许有人会较真,包子没花也照样吃。我说那就不一定是煎饼了,所以也就和新闻更是扯不上边际了。
四、如何写好新闻宣传报导稿件
(一)首先要充分认识新闻宣传报导工作的重要性。基层通讯员在进行新闻宣传报导岁月说不练肯定是行不通的,但是光练不说同样也只会是事倍功半。作为基层通讯员,从事宣传报导工作是件苦差事,有时为了一篇稿件,经常半夜埋首,弹精竭虑,绞尽脑汁,辛辛苦苦写出的稿件,投出去也可能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在新闻稿件写作之前对信息需求的判定、对信息价值的评估、对信息资料的逐渐积累和深入加工的过程,也要占用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可以说耗费在这方面的时间常常要比真正坐出来写稿子的时间还要长,至少我是有这方面感受的)。所以,这就须要我们从事新闻创作的通讯员们要耐得住孤寂、经得起磨炼。需要自觉地、持之以恒地来面对各类挑战,需要付出比常人多几倍的努力和心血。惟有这么,方能渐入佳境,最终修得正果。因此,我们基层通讯员只有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内心深处培养新闻写作的兴趣,热爱新闻宣传报导工作。
(二)勤学习、多动笔,这是写好新闻宣传报导稿件的基本功。基层新闻信息来源有限,不可能每晚都碰到惊天动地的新闻,若想在报刊刊物上“抛头露面”,不勤勉是很难出成绩的。俗话说,勤能补拙,要努力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性和洞察力,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学习方法很简单,一方面借助业余时间多读书看报,加强相关业务知识的学习和对资料的理解,从中发觉新闻点;另一方面常常走出去,深入一线专访,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捕捉新闻线索。所以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新闻写作不仅要做到手勤(勤写)、腿勤(勤深入基层)、嘴勤(勤问)、脑勤(勤思考)的基本功外,还要做到认真研究报刊刊物登载的新闻稿件,做到稿件对号入座。因为报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报导重点;每个版面也都有注重,都有自己的固定栏目。因此,新闻工作者要养成天天看报的习惯,在仔细研究各个版面、各个栏目报导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整理素材,选好角度,按报纸的版面、栏目有针对性地精心采写、对号入座,就能大大提升稿件的命中率。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要想扩宽报导面,不但要写身边有特色的消息、通讯,还应紧密结合单位管理实际,及时反映党员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这方面的稿子可以采用图片、言论和读者来信的方式,以提高宣传报导的现实指导性。文章在报刊刊物上发表了,成就感也就油然而生,我们在兴奋之余,还要冷静出来及时地把见报稿件和自己的底稿进行仔细研究对比,从标题到内容,看一看编辑做了什么改动。通过学、写、改反复“修炼”,我们的写作水平才会不断提升。在写新闻通讯稿的同时,还要时常看他人刊载在报刊发表的稿件,从中学习吸取,弥补自身不足,再应用到工作中。同时在不断的学习和工作中,还要擅于与其他人了解与沟通。就像打仗须要知已知彼,营销须要了解需求,新闻工作者也要擅于了解与沟通。及时了解时政、政策,分析现阶段各类宣传媒介的宣传导向,如果把宣传稿比喻成一件商品,把报社编辑比喻成顾客的话,我们要先了解用户的需求是哪些,需要什么方面的文章,然后才动笔写文章。找到了需求,我们还要注意适销对路,就是要积极了解报纸各个版面的主旨和主要内容,有针对性的投送稿件,这样就有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三)在新闻宣传报导工作中擅于观察和总结是提升自身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每个人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工作,身边不会时常发生那么多轰轰烈烈的大事件让我们去报导,我们只能通过平常悉心的观察和了解能够在平凡的小事中找到与众不同,并且通过总结使它形成被报导的价值。另外要擅于抓点。这里的“点”指的是新闻点。每篇新闻报导都应有它值得报导的新闻价值,新闻价值就彰显在这个点上。平时做任何一项工作都有它的目的性,而这个目的性常常都是围绕目前工作的热点、焦点所举办的,因此,在写新闻稿时不但要真实描述新闻风波的起因、过程和结果,还要不断地挖掘新闻风波背后的意义和目的,并且在稿件中要明晰点出,一针见血,这样就能避开写下来稿件流于形势,缺少内涵。要擅于充分利用新闻图片。因为新闻图片是会说话的报导,一张交代清楚、视觉冲击力强的新闻图片胜于千言万语的描述,一张好的新闻图片再配几句简略的解说,就是一篇挺好的图片新闻,而且图文并茂,很容易得到编辑的偏爱和读者的喜爱。还要擅于“未雨绸缪”。未雨绸缪的意思你们都晓得,就是要事先做好准备。写稿也是这样,不能打无打算之仗。比如在搞任何活动之前,应先了解活动的主题,搞此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在心里打好底稿,活动中仔细观察和认真开掘,活动结束后才能很顺利的写出新闻宣传报导稿件。
五、纪实类新闻宣传报导的写作方法
如何写好新闻稿件,提升新闻撰写编辑能力和写作方法,是新闻工作者须要探访和思考的课题。一些新闻工作者写不出好作品,其重要诱因不是不了解新闻写作方法,而是对新闻关注热情不高,影响了她们的创造空间和想象力。特别是纪实类新闻,对时效性、真实性要求愈发严格,更需要采编人员提升敏锐性,多写多练,在不断地写作实践中提高新闻撰写水平,领悟稿件撰写编辑方法。
(一)提升新闻敏感度,善于发觉新闻线索。何为新闻敏感度呢?打个比方来说:靠干泥水活的泥水匠,闭一只眼一冲,就能大约判定水平线在那里,怎么样砌筑。经验丰富的老司机,一听车辆发动上去的响声,就能判别面包车的状况,哪里存在小问题须要及时检修。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多年的农户,根据时令的发展变化和庄稼的升幅,就能判别这一年的收成……正所谓孰能生巧,当一个人对某件事情了解深刻的时侯,便能晓得其中的规律,便能透过现象见到本质。新闻稿件的创作亦是这么。
所谓新闻敏感度,就是新闻工作者捕捉新闻风波的敏感程度。概括上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快速了解某个事实或风波是不是具有报导的意义,感知风波的价值和预测该风波作用的能力。二是留意某个看似平时风波,但能以小见大,从中引出重要影响力新闻的能力。三是能了解某件事实当中,哪些是值得突出报导的,哪些是一笔带过的能力。四是能了解什么事实,哪些材料能导致大众的兴趣,进而成为新闻线索的能力。
新闻敏感度是一种职业的敏感力,这种敏感力可使新闻工作者在日常所见所闻中快速搜索并捕捉新闻线索,进而产生新闻稿件或报导。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常年的新闻写作实践中不断培养和锻练。因为虽然我们周围的世界发生的事情太多太多了,不可能都用来作为新闻,只有具备了敏锐的观察和辨识能力,发现其中有价值、对人们有启发作用的才可能作为新闻来开掘。
记得在念书期间,听老师讲过一个故事:有一次老师的一位同学外出培训,乘坐工具是铁路。在火车运行到某站点停靠的时侯,一位老奶奶拎着大布袋,很吃力走了上来。当时,列车内早已没有座位了,又正值早晨时间,许多人都打上去困倦,都没有注意到老奶奶步入到列车上面。这时候,坐在靠过道的一位小女孩主动站了上去,并有礼貌的对老奶奶说:“奶奶,你坐这里吧。”这个很有意义的顿时被老师的同学看在了眼中,随即就掏出纸笔,在火车上写了一篇小新闻稿,题目就叫《最温暖的让座》,没过七天,便在当地报纸刊载了。老师说,他的那位同学就是从事新闻工作多年的“老手”,有一定的新闻敏锐性。假如当时他没有在乎,或者没有上心,那么就不会产生这样一篇稿件。因此,新闻敏感度须要我们时时留心身边有意义的事情,去观察、去感受、去提炼。
新闻敏感度是比较笼统的说法,有许许多多的学问猫腻在上面,新闻工作者须要通过常年的、不间断的新闻工作实践,慢慢积累、慢慢培养。不妨从身边发生的温暖人心、有正能量的事情出发,从身边小事、一点一滴做起,不断在实践中提炼总结,从而不断提高自己感知新闻的敏感程度,抓住每位容易消逝的顿时,写出更有质量的新闻报导。
(二)积累新闻素材,选好新闻题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新闻工作者要写好一篇新闻报道,特别是纪实类的新闻,就必须第一时间了解晓得当下发生的风波,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闻。那么问题是,新闻工作者怎么找寻并捕捉到新闻风波呢?写新闻稿件的素材从何而来呢?我想要做到腿、眼、嘴、脑、手并用,即多跑腿,深入基层,深入生活,鲜活生动的新闻素材常常蕴育在基层生活之中;多用眼,就是要多观察,多注意周围的新鲜事物,启发灵感;多动嘴,就是要多问,不怕麻烦,问领导,问同学,问周围的群众,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真正把风波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多动脑,遇事多思索,哪怕是日常发生的小事,里面是不是蕴涵着积极的意义?蕴含着正能量?要多加剖析思索;多动手,就是要多写多记,随身携带日记本,把遇见的、见到的新鲜事儿及时记录出来,哪怕随后产生不了新闻,也可为日后的写作奠定基础。
在平常新闻创作中,相当一部分新闻工作者经常不知道写些哪些,常常为新闻素材而苦恼,其实,并不是没有可写的东西,而是工作方式和作风不对。央视以前推出的“走转改”活动就给我们提供了挺好的借鉴。“走”就是走基层,新闻工作者要经常深入到基层走一走,不能整天坐在办公室,大量鲜活生动的新闻风波都是来自基层的,因此要擅于从基层、从乡村中发觉新闻线索,寻找写作灵感;“转”就是转作风,新闻写作非常是纪实类新闻力求确切、客观、实事求是,这就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革除浮躁、急于求成的心理,沉下体去,安下心来,扎扎实实的从客观事实出发,多传递好的、正能量的新闻报导 ;“改”就是改文风,新闻纪实类稿件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词藻,要求文风质朴、客观确切,能把风波搞清楚就可以。所以,新闻工作者要从风波的客观实际出发,学会顺藤摸瓜,将风波的前因后果如实呈现清楚,并对相关的人物进行专访、记录,力求达到确切客观地重现整个新闻风波。
所以,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在平常生活中时时用心、处处留心,不放过身边任何一个人说的任何一件事,正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别人把这件事说完了就完了,而我们新闻工作者还要做进一步的思索,看看能不能成为一件新闻线索,只有这样,我们就能发觉尽可能多的新闻线索。
另外,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要对周围的事物时刻饱含敏感,要时刻保持足够的热情和兴趣,要将每一个可能的场合当成创作平台,无论是在酒店喝水也好、在外旅游也好、还是与周围其他人攀谈也好,要时时处处留意留心,因为有可能某个人的一句话或则一个举动能够成为一条新闻线索。新闻工作者要打破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只有将采访者叫到办公室,面对面坐出来即将专访才是新闻创作;其实不然,在非正式场合的攀谈和交流,更有可能成为新闻的素材和来源。
在进行纪实类新闻稿件创作的时侯,新闻工作者还要重视追求细节,不能大而化之,凭自己的主观臆断来进行创作,只晓得风波的大约轮廓是远远不够的,要深挖细抠,深入剖析、查找风波的本质或诱因,这样写下来的稿子才有深度,才有吸引力,才能被媒体记住。比如,同样是报导美丽乡村,如果你不悉心查找所关注的乡村特征特色、发展路径、产业规划等,往往你才会深陷一般化、庸俗化的窘境,把本就饱含鲜活故事的乡村文化生活细节给埋没了,写出的作品也就丧失了原有的特色、显得愈发苍白无力。
(三)掌握写作方法,提炼好新闻主题。用事实说话是纪实类新闻的最大特性。因此,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稿件创作时,要牢牢把握住这一特性,要用事实说话,多用原词原句,多引用当事人的表述,尽量不参杂我们自身的主观判定和臆造,防止事实扭曲或偏离。我们身边有很多领导、好多基层党员虽然在履职尽责、为民服务等方面还是有许多闪光点可以开掘的,但因为有的领导同志、基层党员为人高调、羞于张扬,所以要想访谈她们的事迹还须要多耗费一些心思。这也是考验我们新闻工作者的耐心、耐力和脸皮的时侯,需要我们去做举一反三的工作,这方面须要我们新闻工作者自己在工作实践中多去感受、多去思索。
那么,写好一篇新闻稿件究竟有没有捷径或方法呢?这里可以肯定地说,没有捷径可走,就是多练、多练、多练(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如果硬是要说成“技巧”,那须要指出的就是,首先要明晰新闻的主题,即这篇报导围绕哪些主题来写?需要突出价值理念是哪些?通过风波描述所要抒发的中心思想是哪些?这是一篇新闻稿件的灵魂和价值所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新闻工作者一定要理解和把握当下国家和社会所提倡的主流价值取向,社会发扬哪些,需要哪些,倡导哪些,我们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在确定新闻主题的时侯,也要紧紧围绕着主题来展开,这样,通过新闻主题组织上去的新闻稿件,让人读起来才有吸引力,才能鼓舞人心,给人以启迪和警示。其次,要把握好新闻的主题。新闻的主题是一篇新闻稿件的灵魂,如果主题不明晰,那么读者就难以晓得文章所要抒发的内容哪些。文章的主题就像穿珍珠的线,如果没有这样的线,那么再好的珍珠也成不了装饰品。再就是,文章的主题要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否则文章就变得迂腐、平淡无味,成不了好的新闻稿件,达不到以飨读者的目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