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泡沫乐园 · 免费提供游戏辅助,破解软件,活动资讯,喜欢记得收藏哦!
综合软件_线报活动_游戏辅助_最新电影_最优质的的辅助分享平台

《透明人》主持人姜思达和Ayawawa的前世今生

网络 2022-12-09 23:00

端木异 | 文

最近引起热议的网路短视频节目《透明人》中,主持人姜思达和Ayawawa的对谈似乎只有短短十分钟出头,却是我听到的对Ayawawa情感理论和话术的一次最好的展示。长期以来对Ayawawa的批评、嘲讽早已不胜枚举,她为何仍能大行其道?难道她的粉丝真的全都被洗脑了?要理解这一现象,就不得不提及她和PUA泡学情感理论的前世今生,更重要的是,长期以来国外婚姻情感咨询市场、两性教育问题上的混乱和缺失。

一、Ayawawa和PUA的前世今生

第一次晓得PUA(Pick-Up Artist,国内简称泡学,即把妹学、把妹学)大约是2008年,当时国外最大的初期PUA阵地是豆瓣的“搭讪学”等小组和以后热上去的泡学网,有天涯论坛过来的“泳湿兔子”(也就是现今知乎的“刘念”),以及后来成为PUA大鳄的“冷爱”。这些地方集聚了一大批刚才读了点《谜男方法》《把妹达人》等PUA精典读物而饱含新鲜感的宅男,导师教她们如何克服害羞、勇敢迈出第一步。他们也曾在峰会组织线下活动,去街头和美女问话,成员们踊跃留言汇报成绩,要到电话号码即使成功了一次,计入得分。

第一次记住Ayawawa大概是2007年,她当时早早已是“猫扑男神”,走清纯人设,对自己的职业介绍是平面模特,卖点之一是情商145的“门萨”会员——这是一个情商测试中取得高分的人才会加入的国际性俱乐部,她神采飞扬又自信满满,建议节目的另一位女嘉宾也试一试门萨的入会考试。门萨在当时的中国还挺新鲜,后来才曝出负面新闻。Ayawawa当时在电视节目的标语是,“比我漂亮的不如我聪明,比我聪明不如我漂亮”。

一个有趣的巧合是,那五年刚好有本小说相当火,书名就叫《门萨的娼妓》。高智商的应召女郎,拉客靠的不只是肉体,还有灵魂和情感附加值;收上一笔情商税,就能充分满足和你匹配的心灵需求:从普鲁斯特到人类学,都可以和女性顾客侃侃而谈。100块,可以聊《大白鲸》,也可以买到她卖给你的唱片并和你进食,然后恐惧发作;300块,全套服务,包括在艺术博物馆和你约好的不期而遇,从她的论文和你提到佛洛依德,并为你吵架、心碎和佯装自缢。总之,你和她的恋爱故事里,没有哪些不可以贴上标价的。

2009年,网红Ayawawa遇上PUA,这是伍迪艾伦都没能写出的红色诙谐。泡学网的资深成员摩拳擦掌,兴奋又粗鲁地讨论Ayawawa的《恋爱厚黑学》怎么向男性介绍PUA:“她是个帅哥,值得大家推倒的。”他们没能想到,后来Ayawawa一度被称为“女版PUA”,最后和当初泡学网的版主“冷爱”双双变革,联手开起了情感咨询公司“花镇”;而当初其他PUA大鳄们,大多不过昙花一现,在“泡学”名声败坏后,慢慢不再活跃,最后淡出了江湖。

泡学峰会上以前对Ayawawa初期破解PUA理论的一些介绍。

严格来说,泡学或搭讪学,从来就不是一门哪些成体系的严谨学科,它是混杂了各类经验之谈、伪科学、偏见和吹牛以及性学、心理学各路半吊子知识的大杂烩。但在当时,确实能一定程度地满足一些在两性、社交上有困难的女性网友的需求。泡学在接下来几年里渐渐充溢臭味,变质成了“如何多快好省地追到女人”,早期搭讪要电话其实还算是在正常范围,后期则发展成了以“推倒”(发生过性关系)算成功一次,计入得分。色情和盗窃的倾向在后期越来越显著,付费找一些女人当“托儿”,在学员面前佯装自己前拥后抱、如鱼得水,这种情况绝不鲜见;甚至有导师用视频拍摄从逼迫到“推倒”陌生女人的全过程,作为上课的案例,一些人早已踩在了违规的边沿。

PUA在美国流行的同时饱受指责,以至于热门韩剧《犯罪心理》专门以PUA创始人“迷男”(左上)为原型拍了一集,该人物在剧中培训连环杀手,右上和右图来自电视剧截图。

和所有热衷发明概念、包装名词的流行文化一样,PUA有“孔雀理论”、“打压对方”、“现场掌控”之类的各类技能专用词,女版PUA的Ayawawa也同样有“PU/MU”,“长择/短择”,“锤子-剪刀-布”等一系列让外人不明觉厉的自创术语,和男版展开了一场攻防战。不过,Ayawawa仍然在聪明地建立、修正自己的话术和复杂化这种概念,并识时务地和劣化变味的泡学人士划开了界限。

相关PUA教材前面的一些术语介绍。

从本质上来说,Ayawawa这一套和女性向的PUA也并无不同。对PUA理论的批评,有很大一部分实际上也同样适用于Ayawawa。它们都是在两性刻板印象的既有框架中,把异性界定成ABC类型或三六九等(七分女/九分女之类,越优质分数越高),按照一定的套路和策略,开展捕兽行动。比如说,Ayawawa会教女粉丝们,“第一次约会要穿吸眼珠的白色,第二次穿运动装,第三次穿女人味的红色波点”,这种具体的操作手段,也并不比“银座妈妈桑教你魅力说话术”、“贵妇教你嫁入豪门的N节课”之类要高明多少。而“冷爱”也曾以同样的套路教男粉丝们,其中广为留传的金句之一即是:“如果她涉世未深,就带她看遍世间繁华;如果她历经沧桑,请带她坐上十次木马。”给你的惊喜,恰倒用处地在你的预期范围之外,超出这么一点点。

当然,Ayawawa并没有真的如当初泡学网的女性网友担心的那样实现对女性的“反杀”,这种驭男术不过是“门萨的娼妓”式的翻版:你读过的书,你穿的衣物,你说话的形式,都可以向男方明码标价;你所有的技能,两性相处的环节,都可以根据一条鄙视链,逐步分解量化,女性要学会一点点地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符合传统女性要求的诱饵,并将猎物及时套牢;分数最高的这位,可以在婚姻市场上筹谋一个最好的要价。

问题在于,当这些刻板又步步为营的亲密关系发展成常年时,真的是所有人想要的吗?教男性崇敬自己的儿子,学会发嗲,委屈的时侯调节自己的态度,丈夫外遇时“谁痛楚谁改变”,并且用一句“存在就是合理”把一切合理化,谁会真的仍然忍让或则满足于此、从不轻敌或爆发呢?更不用说牵强附会地用所谓大猩猩-黑猩猩-倭黑猩猩的生物进化学特点来附会人类行为,以此解释自创的锤子-剪刀-布理论,恐怕会被灵长学研究者和生物学家们狠狠责怪:其实这换成蜻蜒蝴蝶蚂蚁大约也没哪些问题,就放过演变心理学吧。

如果PUA是“泡妞学”,那Ayawawa情感理论中的部份内容也的确可以称为“后宫学”。 这两种理论的共同点虽然是,把情感恋爱关系列入进一套高度商品化的匹配评价模式中。很多人批评ayawawa物化女人,是制造女奴;但虽然在她的理论中,男性也同样被物化和商品化,一样是要被打分的。她的前提仍是“五分女配七分男”的传统婚配思路,但若果一个五分女,找了三分男恋爱,那么ayawawa也会有极大机率会劝她蹬掉这个女人。

《透明人》节目截图:Ayawawa称咪蒙是“母爱算法”,即“你想看啥,我就给你啥”;自己是“父爱算法”,即“我是对的,你要听我的”。

有趣的是,一百多年前,父母包办婚姻,讲究门当户对,依据家世地位算计聘礼和聘礼;而现在我们已经可以自由恋爱,却居然还是逃过窠臼,要遵守情感专家们所谓的“父爱算法”或“母爱算法”,精心估算,步步为营,宛如宫斗通常,“把感情构建在精确的价值匹配上”(冷爱原话)。既然所有复杂多样的恋爱情感问题,都可以被她们聚类,放进简单粗暴的自创模型中,那自然就可以把相应的处理方式列入流水线式的“情感咨询”套路解决流程中。如果一个人的各方各面,可以简单粗鲁到用几个参数快速分类和打分,那相应的标准化流程也就应然而生。花镇的创始人之一肖然,在2015年前后一次专访中提及要借助顾客搞大数据(姑且不论这是否涉及泄密来访者隐私),开发一个APP,比如情侣吵一次架扣多少分,送一次礼物加多少分,低于某个分值都会预警。而怎样分类、判断和解决, 如专访中所言,经过培训后,“一个具有普通智力的人可以在一周内把握。”

二、情感咨询市场的“万能博士”

早在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普及之前,国外非常是地方性报纸的广告中有一大类内容就是分类广告。早年有阅读港台报纸经验的读者可能也曾见识过:至少2、3个整版到半份报纸甚至几十页出来,都是密密麻麻的豆腐块广告,从二手车到征婚启示,无所不包 。在这种广告中,有一种非常抓人眼珠,其内容大致是:你有哪些苦恼吗,有哪些烦恼吗,请咨询某甲博士,他/她可以解决你的一切问题。

如果拜访那位博士的好事者受过良好教育,他都会发觉:某某博士的博士学位相当可疑,一般是一个没人晓得的外国宗教大学,那张学位证很有可能是花20美金邮购来的。这位“万能博士”先生通常会用半拉子的宗教知识,还有地摊心理书的某种混和语言,对来访者高谈阔论,最后缴纳一笔相对于正规心理医生来说不算是大出血但也足够上馆子来一顿好饭菜的咨询费或捐献款。

从社会分层来说,大部分欧美中下阶级的普通人可能没钱看正经的心理医生,或者没有足够虔敬到出席修道院每周的宗教仪式。转向分类广告上无所不能的某甲博士,也不失为找寻一种帮助——这些人与社工或教会多多少少有些关系,能说得上一些话——或者心理开导。英文里有个微妙的讲法,把这类广告叫作“soliciting”,引诱、唆使,同时也有“拉客”的意思,愿者上钩嘛。前来咨询的,往往是家庭、情感或心理上有一些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问题,凭着博士们的三寸不烂之舌,倒也能哄得住不少来者。

这种“万能博士”既不是心理医生也不是精神科大夫——哪怕是心理行业中层次相对较低的咨询师(只负责话疗,也就是聊聊天,没有开药处方权),也须要有基本学术训练和相关专业学位。国内网上一些较有名气的心理医生,一般对应的是德国的临床心理学家(Clinical Psychology,博士学位),一定要经过了规定期限的临床咨询等系统培训,有执业资格,恪守基本的伦理守则(至少绝对不会随便窃取病人隐私),接受相关监督等一系列要求。如果前来咨询的人的问题须要服食抗生素或则更深入的帮助,心理咨询师起码晓得如何回答和解释,一旦发觉病人有严重问题例如精神分裂等病症,则会推荐给精神科大夫(Psychiatrist,有开药处方权)。

在美国,情感关系咨询(relationship consultant)是一个专门的心理学行业,哪怕是Psychologytoday这些面向大众提供咨询师信息和科普内容的日本小型网站,每个咨询师的页面都有相应的学术背景介绍、诊疗的手段方式和详尽公开的收费标准。这是一套十分复杂的体系,如有违背,对咨询师的惩罚将相当严重。不幸的是,中国的心理咨询业和相关市场实在是过分混乱,以至于大部分人都搞不清这种基本的情况。

在步入联通媒体时代之前,中国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大规模地产生这些“万能博士”。一则普通民众比较保守,没有求救心理机构和大夫的意识,普通人笃信家丑不可外扬,也坦陈相对隐私的心理问题,担心会被当“精神病”和 “疯子”。二则是心理咨询的隐私保护目前还毫无规范,很多所谓的“知心姐姐”类型的咨询师,经常津津乐道地把求助者的情况当作餐桌上的谈资(倒是网路咨询的匿名性,反倒能够保证一定的医患隐私)。而且,“万能博士”们当时缺乏渠道,前互联网时代的报纸职业习惯还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尚不敢大面积刊载这种广告。

但是,进入“流量为王”的联通媒体时代之后,情况彻底改变了。心理咨询行业成为了最热门的收情商税行业:你的原生家庭有问题,你的童年有问题,你有什么心理创伤,你是不是有拖延症……每天都有自创的新名词漫天飞舞,都是各路“万能博士”们津津乐道的文章主题,他们的头衔越来越丰富,花样也越来越多。 后来,HR笔试丢出了一套500题人格测试,“我们十分注重职工的心理健康哦” 。PUA导师们信誓旦旦地宣称,“无财无貌照样泡白富美”、“方法用对没有把不到的妹” 。而昨天,情感咨询师们会暗示你,听她/他的话按部就班,就能追到想要的人,赢回丧失的心,很多和下蛊占星焚香算塔罗牌,也差不太多。

《透明人》节目中对ayawawa粉丝的专访截图。

为什么“万能博士”们在中国忽然大行其道?

首先,营销成本十分低。用传统分类广告的形式推销自己虽然耗费不菲,尤其是当“万能博士”想要扩大顾客群的时侯,还要把广告支出撒在不同的本地报纸上,或者毗邻城市的报纸分类广告。更重要的是,“万能博士”们的主要营销手段,被限制在了分类广告中,与各类征婚征友启事、占星术广告为邻。但是——这些问题在英文社交媒体app中不存在。各个话题的标签和分类下边,比十几页的分类广告报纸能提供更多更密集的豆腐块文字,拉到最下边,往往还带了个公众号二维码,想方设法诱导你去扫一扫。

其次,营销和投放的管制十分松。像心理治疗这些须要显著的专业资格的内容,能够被大量推送,这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胡乱转让处方药,甚至是未经确诊就给病人开刀。中文世界中几个较大的社交app对病毒式营销——较美化的说法是精准营销——抑制不足。这个问题在推特等社交媒体发展中也曾出现,由于法律相对健全和舆论标准较高,国外社交媒体先后都不得不对病毒式营销的手法和内容作出某种程度的限制。但英文社交媒体的大鳄其实还没有把这一问题提上议事日程,甚至可能出于对平均逗留时间的考虑,对这种做法还存在某种鼓励。

最后,是透过社交媒体,“万能博士”们能实现低边际成本。在传统的咨询中,万能博士们必须和客户面对面交流,他们的收入与顾客群事实上也就受限于她们三天中能怂恿三寸不烂之舌的时间。但是,透过社交媒体,带有心理或类似心理咨询内容才能被打包成课程,要么是直接转让,要么是捆绑大量广告或植入式营销内容后推送,这就相当于在所有用户的手机里植入了一位万能博士。

三、万能博士和ayawawa的致富秘籍:和商业化捆绑的情感话术

等等,我是在说Ayawawa是联通媒体时代的“万能博士”吗?不,这里针对的不是Ayawawa,而是诸多所谓的心理和情感咨询师们。

虽然男权主义运动的历史也不过百年左右,但能在《透明人》节目上大咧咧说出“未来50年男权都占不了主流”的Ayawawa,她的胆气大概是基于对两性情感咨询市场的揣度。精明如她,在2009年的关口和经纪人洪震讨论后,决定改换路线舍弃甜美网红身分,投身女人情感咨询领域。这是一个十分正确的商业策略:女性情感市场在很长时间内,都要更为宽广和更容易吸金。说白了,心理或情感咨询,只不过是敛财的商业跑马场,PUA大拿们最后相继舍弃了女性情感市场,并不是自身能力不足,冷爱她们很早就发觉,情感咨询的女性市场主要集中在20-30岁年龄段,也就是也称的“屌丝”阶段,一旦她们把握了一点点方法或资源,就不再见继续出钱。

严格来说,自媒体时代这种满天横飞的情感/心理咨询师们,写的东西既谈不上是真正的“心理咨询”,也和正儿八经的“心理学”没哪些关系。就像《中国新闻周刊》的记者对Ayawawa的专访回顾中提及的那样,早年的情感专栏写作经历让她发觉,这也许是一种“不需要实际经验的写作和操作”。她敢自诩是“世界最大情感咨询机构董事长”,大概也是始于这些自信。这个市场上,通过网路走红的所谓情感大师们,大部分都没有受过任何真正的心理学科班训练,只是道听途说了一些名词,就开始探讨和剖析,其中自创理论和概念的“民科”不在少数。读过正经的心理学专著,就会明白,国内这一行鱼龙混杂得实在是太厉害——广义上包括婚姻咨询在内的心理咨询市场,目前在中国内地还是一片混沌状态。

午夜情感电台咨询节目_情感咨询是不是先付费后咨询_好大夫付费咨询可靠吗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体制上说,我国的心理医师和各类咨询师之间区别度不高,目前的心理咨询师资格(包括冷爱领到的心理咨询二级证书),既包含了有正规临床心理训练的专业人士,也包含了只有简单培训、没有任何医学或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士。由于这个证书考试被降格到和考厨师证差不多(经常出现在“交钱包过”的小广告上),长期以来深受业界非议,2017年已被取消,目前处于真空状态。这一体制下的资格管理也相对混乱,既然有关部门对杨永信校长的电击疗法和各类网瘾戒掉中学都没采取过任何实质性行动,那么,万能博士们将自创的情感理论应用于实践——相对来说,社会危害度一般远远大于杨主任——也无可厚非。

更重要的是,体制上的混乱引起了市场需求不能被有效分辨。同样是二级心理咨询师,可能是临床心理学博士,也可能是发明了一堆民科理论新词的万能博士,作为客人,在选择时似乎要比在普通医疗市场上更困难——大型三甲诊所可以保证基本的医疗质量,但最高等级的二级心理咨询师(一级仍未开放)却有很大机率是非专业人士,根本算不上心理医生。各种具有不同需求的客户也都被挤压在了这一片混沌的市场里。的确,一部分初期的追随者最终会悔悟和抛弃Ayawawa,并嗤之以鼻;而另一部分粉丝,就像当初连上街和女孩子开口搭讪都困难的宅男们一样,通过这些漏洞百出的情感理论迈出了第一步,或许会仍然感激当年能碰到Ayawawa们。

2018年Ayawawa粉丝会现场。

在任何一个成熟的市场中,对于强烈依赖于话术的招揽或销售行为,都带有很严苛的管制条件,自觉地让万能博士们老实地龟缩在分类广告里。然而,在智能手机主导的新媒体时代,在混乱和不完善的国外情感咨询市场上,社交媒体app逐渐释放了万能博士们的能量。在以10亿计的英文社交app媒体上,大大小小的Ayawawa们正在兜售自制的心理话术——而英文社会的通常民众既对心理学欠缺了解,也对万能博士们缺少足够的抵抗力,极容易就着了道儿。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交app的用户是相对脆弱的。《中国新闻周刊》曾提供Ayawawa她在“微问答”里的数据:“从2013年5月到2017年1月,有472期的情感问题中提及了‘安全感’这个词,占比是47.2%。而去年1月到8月的250期中就有156期提及了‘安全感’,占比52.9%。”Ayawawa也好,咪蒙也好,在借助焦虑感挣钱这点,她们讲求其道。

我并不觉得Ayawawa的粉丝们荒谬或则非常容易被洗脑。我们的中学没有提供充分的情感和两性教育,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也无法提供建立和完善的情感和家庭咨询服务。某个角度上,中文互联网的用户们都不得不片刻不停地学习各类辟谣和鉴别套路的手段,永远保持怀疑,等待反转,练习自救,既盼望专业人士的参与,又未能完全信任权威。商业化的情感模式,反而在提供一套虽然可以兑现的自我提高和救赎之道。明明只是给自己买点贵东西,非要管这叫“给自己投资”,“做更好的自己”,满眼都是“30岁的男人应当给自己投资一件更好的高端羊毛围巾”,“20岁的男孩穿这个更能打动他的耳朵”……Ayawawa的情感理论,往往天衣无缝地和那些消费品捆绑在一起,这才是她这套话术的高明之处。

玛丽莲·梦露当初唱“钻石是女孩最好的朋友”,后面还有一句话,“一个吻其实很重要,但它不能支付你破旧的公寓房租,也不能在售货机前帮到你”——谁给得起最大的砖石,谁就是最好的郎君,如果没有爱,有很多好多钱也可以;女性的情感需求,最后被量化等同于鞋子和唇膏——爱她,就给她买买买。一个世纪过去了,我们居然不自觉地倒退回了一个对两性情感关系极其缺少想象力的时代,以至于任何一个春节就会毫无疑问地以情人节的形式展开。那么,一套粗俗的打分和分类机制能够满足一部分人对爱情问题的需求,又有哪些可奇怪的呢。所有嘲笑和讥讽Ayawawa的人,最终会愤慨地发觉,她并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糟糕的产物。

本期编辑 邢潭